(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未来十年,上海交通出行更加便利,方式更加丰富。昨天上午,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相关情况。其中提出,上海将全方位营造宜行宜骑、全龄友好、空间融合的慢行交通环境。
图说:灯光升级后的大学路打造休闲宜人的商业慢行街和文艺潮流的夜游地。杨建正 摄
“友好”,意味着社会既能提供普惠性的、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也能提供和满足部分小众、个性化的需求。建立全龄友好的慢行交通环境,需要以各年龄群体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将包容互助和柔性关爱渗透到出行的各个环节。像肇嘉浜路宛平路人行天桥“加梯”近日完成,就满足了老、幼、病、残、孕等特殊群体的出行需求。今年,道路人行天桥加装电梯工作被列入2022年上海市实事项目。眼下在申城,30多座人行天桥适老化设施完善项目持续展开。
全龄友好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不仅依赖单项设施的布置,更依赖道路设施、公共交通等系统化建设,形成连续闭环的出行环境。近日,虹口区北外滩核心区空中连廊首段实现结构合龙。据悉,在空中连廊全部建成后,将具备互连通勤和休闲游览双重功能,且24小时对公众开放,将和中央绿轴系统、一体化地下空间开发一起,让北外滩公共空间构成有机整体。
加强城市的全龄友好型慢行交通环境的建设,是以不同类型人群的出行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系统性设计的。外环道路两边密林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了,但是因为在高速路下方,缺乏一定的维护,市民“看得见走不进”。长宁区有关部门通过新建9座景观桥梁和1座箱涵,打通了由北至南的9条河道断点,实现了全线贯通。虹桥体育公园至外环绿道一带更是被称为“城市内的绿野仙踪、机场边的天空之城”。
民生无小事,慢行交通建设得好不好,居民最有发言权。像儿童出行习惯与成人不同,相比于笔直的大道,儿童更倾向于选择更有吸引力的小巷,又如老人从人行道走到斑马线时,如果台阶过高,则很有可能会摔倒。因此,在设计慢行交通系统时,询问不同年龄层次使用的意见,让他们参与到规划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全方位营造宜行宜骑、全龄友好、空间融合的慢行交通环境,呈现的是人情味、高颜值、亲近感的“城市表情”,也是实现“人民城市”的重要途径。
方翔/文
关键词: 人行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