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红林常常会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驻足,从9楼的窗户向外远眺,几公里外张江科学城“双子塔”一天天长高的模样,尽收眼底。
2001年,当这位湖北小伙来到张江时,张江科学城还不是一座城,虽然有研发楼宇,但更多的是待建设的工地。
(资料图)
10年后,聂红林创立了逸思医疗。又过了10年,这家公司以令人惊讶的产品创新研发能力和商业化能力,成为中国肿瘤微创外科器械领域的领军企业。
腔镜吻合器、超声刀、4K腔镜系统……逸思医疗自研创新产品已进入国内近900家医院使用,其中三级医院占比达58%。而“浦东张江”早已深深烙在聂红林的心中——从这里出发,聂红林有着青春的激扬、创业的激情;在这里起飞,更有着环境的适宜、政策的扶持。
“替代更多进口产品,打响国产领军品牌”,对于公司的未来,聂红林踌躇满志,他坚信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上,梦想终能一一实现。
腾挪和飞跃
张江科学城康桥园区,苗桥路399号,是逸思科创园的所在地,占地近25亩,建筑面积超过3.2万平方米。创业至今,公司前后经历了六次搬迁,但逸思医疗的运营重心始终没有离开过张江。
“公司的每一次腾挪,是重新飞跃的开始”,聂红林说,“刚开始,我们租用了张江孵化器的一间办公室,在那里完成了产品的关键技术验证,研发出了关键零部件。”
完成“孵化”后,公司开始寻觅“加速器”场地,以加速技术成果转化。随着业务的扩张,逸思医疗先后在张江东区和国际医学园区租下了办公楼作为运营总部,同时还打造了十万级净化车间,拥有了肿瘤微创外科手术核心设备产品线。
创业第6年,公司销售成功破亿,这意味着物理上需要更大的腾挪空间。那时,张江蔡伦路、瑞庆路及天雄路上的园区,都有聂红林寻觅的脚印。2021年下半年,逸思科创园在张江科学城康桥园区竣工,这是集总部功能、国际交流与合作、技术研发、示范性生产线等五大功能区为一体的总部医疗产业园。
从小到大、从无到有,这片沃土记录了逸思医疗的成长足迹。2013年,公司生产的腔镜吻合器产品获欧盟CE认证,2014年获NMPA批准,2015年获美国FDA认证。
此后,逸思医疗快速迭代其吻合器产品,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推出腔镜吻合器二代和三代产品。如今,产品已从机械式吻合器迭代至电动吻合器。
同时,超声刀产品于2017年获欧盟CE认证,并于2019年获NMPA批准;公司又于2019年推出4K腔镜系统。凭借过硬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知识产权布局,公司为肿瘤微创外科领域的国产高端品牌赢得了一席之地,在打破进口垄断、降低医疗成本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政策与机遇
“逸思医疗的快速成长,踏准的是浦东开发开放的步点,良好的政策和机遇,是最好的催化剂。”聂红林说。
早在企业孵化阶段,市区两级政府便予以关注,从研发支持到员工生活,一项项政策红利为公司成长打下根基。
2006年,张江推出第一代人才公寓,满足条件的入住者可获得每月政府补贴。几年间又迭代升级到多种房型、商业配套完善的白领社区。2019年首栋乡村人才公寓亮相,优秀的青年人才可在科学城拥有诗意生活。聂红林介绍,公司内部有30多位员工是张江人才公寓公租房政策的受益者。
2011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张江核心园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若干配套政策》提出拓展提升教育资源,在张江建设和导入优质教育资源。2019年引进了上海科技大学附属学校;2020年,在张江南区生活配套基地开办了浦东新区二中心小学申江校区、东方德尚幼儿园申江部;2021年,又在张江开工建设了2所公建配套学校。
2021年,“张江20条”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方面,缩短了人才居住证转办常住户口的年限。
在一系列政策利好的加持下,在张江科学城里,投资机构纷纷聚拢。“十年前,是企业带着商业计划书出门找融资,现在是投资机构上门拜访企业。”聂红林对这十年来融资与投资关系的变化,深有感触。
他介绍,医疗器械领域的投资风险较高,因为前期投入资金巨大,而回报周期漫长,通常需要3-5年才能有回报。但张江医疗健康企业却颇受资本偏爱,显示出了超强的“吸金”能力。几年里,超过亿元的投融资项目就有30个,涉及26家企业,覆盖创新药、医疗器械以及专科服务等多个细分领域。
聂红林认为,与其说这是资本对医疗健康领域的“一掷千金”,不如说是对张江投资版图的前景看好。
短短几年,逸思医疗核心产品取代进口的步伐逐步加快,从“陪跑”到“领跑”,在业内创造了奇迹。“感谢政府相关部门在企业初创期的全方位支持,这是我们加速发展的助推剂。”聂红林说。
2017年,逸思医疗获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于2018年获上海市高端智能装备首台突破和示范应用专项资金支持,又于2020年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小巨人工程项目立项支持,同年成功晋升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鼓励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平台落户张江科学城,支持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对获得国家、市级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持续加大研发费用投入,对年度研发费用保持高增长率的企业给予资助……
这几年,一系列利好政策似乎为逸思医疗“度身打造”,这让聂红林有了更足的底气扎根张江,放眼未来。
环境与未来
在聂红林看来,中国企业要在“卡脖子”科技领域有所突破,光靠企业单打独斗不行,更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
逸思医疗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件事被反复提及:2019年,逸思医疗科创园项目在24小时内完成了从签订合同取得土地到核发施工许可证,这便是著名的“张江速度”。
正是政府有呼必应的“零距离”服务,才使得逸思医疗拥有了自己的科创园,并源源不断地获取新动能,聚集优秀人才,持续创新发展。
与政府“软服务”同步发展的,还有张江的“硬环境”,用聂红林的话说,张江更像一座“城”了。
2017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升级为张江科学城,开始了从“园”向“城”的加速转变,学校、医院、商场、住房、绿地纷纷建设起来,烟火气越来越旺。更多的张江白领,把家安在了城里。
在这样的“城”里发展,聂红林对未来充满信心:“2021年,在中国微创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国内企业仅有20%-30%的市场份额,国外企业占了大头,我希望今后把这个占比倒过来。”
逸思医疗现在具备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商业运营等多项竞争能力,聂红林的想法是:打破进口产品的垄断地位,同时开展前沿医学技术的探索与创新,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全球化战略布局。
目前,逸思医疗已在美国和荷兰设立全球子公司,希望通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创新技术及高品质产品,加速企业迈向国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
“逸思医疗会牢牢扎根浦东张江,用好上海名片,打响中国微创外科器械领域的国际品牌。”聂红林说。
记者手记
稳定剂和催化剂
逸思医疗其实是张江众多成长型企业的缩影。
1992年,张江科学城的前身——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园,这是中国当时唯一用“高科技园区”命名的开发区。
2021年,张江科学城总营收突破1万亿元,国家每投入1元钱,就能吸引14元民间资本和12.57美元外资,目前已汇聚18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现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近500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硬核”产业,近年来呈现年均10%以上的高增长态势。
30年,从17平方公里到95平方公里,再到220平方公里,像所有高新技术企业一样,逸思医疗的成长,得益于科学城的扩容,更得益于这片沃土的创新驱动——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发放全国首张“科技信用卡”,中小科技企业可获最高150万元信用额度;承接市、区两级下放的121项审批事权;首创“人在彼地,才在此地”的用人新模式……
这些是企业的稳定剂,也是发展的催化剂。采访中,聂红林给记者的印象是格外自信。我们也相信逸思医疗等广大企业将会在浦东发展的越来越好。
文字:邓青青
编辑:朱轶锴
*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