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旧俗——冲喜
“冲喜”是中国的传统结婚习俗,流传到现在,还有部分地区仍然保留这样的习俗,崇明岛也不例外。
(相关资料图)
结婚成家是人生的一件最为重要的大事,通常会大操大办,喜庆的气氛异常浓烈。而红色的主基调,则充斥着整个婚礼过程,门对、花轿、鞭炮、高升、服饰、张灯挂彩、器物用具的装饰……无一不是红色的。红色,代表着生命、活力、健康、热情、朝气、欢乐,红色是吉祥、热力的象征。用结婚这个“喜事”来“冲”掉不好的霉运,就被称之为“冲喜”。
“冲喜”是一种民间的信仰行为,大致源自于四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男女双方定亲后,男女双方中如有一方突患重病,经双方父母商定,提前择吉日迎婚嫁娶。如新郎卧病不起,则由其妹代替新郎拜堂。如新娘卧病不起,则由其弟代替新娘拜堂。
第二,久病不愈的男孩,如果尚未定亲也可以马上定一家女孩直接结婚,省略定亲一步。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的传宗接代思想作祟,出现在女孩身上的情况鲜见,谁家愿意娶一个病怏怏的女子?女方的家长一般也知道尽量避讳,免遭人嫌,但特别有势力的家庭除外。
第三,让子女结婚给生病的父母或者孙辈结婚给祖辈“冲喜”。
第四,其它背运的情形,如运气差或说手气差,靠冲喜来达到好运的目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阳气不足时通过冲喜来提升阳气,改善运道或身体健康。这种说法的现实例子从未听闻,未能加以佐证,主观认为其可信度不高,姑且不论。
用“冲喜”的方式,以期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在崇明是一种比较通行的做法,其所占据的比例为最高。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有个头痛脑热的情况发生,而危重症的比率自然也不在少数。
在人的一生中,几乎没有谁能够完全逃脱生几场大病的厄运。一生下来,均要经受各类传染疾病的严峻考验,诸如天花、麻风、肝炎、鼠疫、霍乱、脊髓灰质炎、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血吸虫病、疟疾……这些病症均凶险异常,传染性又强,能逃过劫难是人一生之中的大幸。
生病落痛了,自然要找医生诊治。而在解放之前的崇明,主要靠为数不多的走方郎中来维系。且不说走方郎中的医术本不高明,一般的农耕户就连这样的郎中根本都请不起。那些粮户人家,倒是有钱请郎中,可惜郎中的水平实在是太低,诊治不见疗效,不敢恭维。想去请上海的名医大家求治,也并非易事。崇明岛三面环江、一面临海,交通闭塞,与外界的联系要依仗舟楫,还得看老天的眼色行事,一旦天公不作美,遇上大风、迷雾,则与外界的交通完全中断,陷于绝境。因此,往往连普普通通的痢疾、阑尾炎之类的疾病也会要了人的性命,这在现在的人看来是难以理解和不可想象的,以为是天方夜谭,不太可能相信。
在过去的崇明,缺医少药的窘境,每当遇到生病的情况发生时,普遍采取的是一系列无奈之举,说得严重一些,就是一个愚笨的办法。即在病人能拖则拖、能挺则挺的同时,病家更热衷于迷信的一套做法。一是去庵堂、寺庙,烧香磕头、求神拜佛;二是请神汉、巫婆,问仙占卜、驱鬼辟邪;三是以“冲喜”的方式,试图消灾除难、却病延年。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冲喜”或许多多少少有其一定的合理成分在内,可以振奋人的精神、坚定信念,从而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充分调动起免疫系统的机能,提高自身的自愈能力。人们对此是深信不疑的!
中医也认为,长期患病或者身体不好,有意办一些喜事,或许对其病情有帮助。实际上,中医是基于外界环境改变病人状态。中医认为病邪的气是阴性,病人长期处于这种阴性环境里,如果单纯靠药物是不能治愈的。而中医认为阳气才是决定人的生老病死,病人只要阳气提升了,才能“扶正驱邪”。因此,“冲喜”被认为是升阳的一种方法,通过冲喜而得到阳气。
中医理论很精深,主要是通过转移人的注意力,让病人忘掉身上的病痛,或许病人心情好了,身体就会慢慢恢复。相信会有成功的先例,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趋之若鹜,大行其道,并且最终成为流传至今的习俗。但是,良好的愿望未必一定能够带来良好的结果。
如果简单地把这种中医说法,与民间“冲喜”的做法都联系起来,就有些太武断,也不科学。也许“冲喜”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就像现在盛行的心理疗法,可以舒缓精神压力、调整心态,对身体的康复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单纯以“冲喜”这种形式,想要达到消除病痛、恢复健康的目的,其成功的机率可以肯定是微乎其微的。试想一下,让一个长期患病的人与一个健康人结婚,用喜事冲掉病魔,进而达到治疗效果,以现代医学的常识而论,有这个可能性吗?或许“冲喜”对于病轻的确实有效,而那种病入膏肓的根本就不起作用,只会让病人更痛苦。
喧嚣、热闹的婚礼场面,拜堂的礼仪完全依照旧例,一样也不会少。长时间的噪声干扰,使病人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还有可能被猝不及防、猛然响起的鞭炮声及鼓乐声惊吓到,甚至一命归天,把婚事弄成了丧事。尤其对于结婚当事人中有一方是抱着病体的,那么由此而造成的直接伤害对当事人来说则更大。让一个久病不愈的病人和别人结婚,实质上是雪上加霜、往伤口上撒盐,总得耗费病人本来就不济的精力和体力。若是新娘患病,则更加遭罪。被人抬着去男家,一路颠簸,风吹、雨淋、日晒,就可以把一个大活人折腾得半死,更何况是久病缠身的羸弱之躯?有的坚持不到抵达男家,在半道上就咽气了。劳民伤财的结果,最终却是镜花水月。
“冲喜”实际上是一种婚配的陋习,特别是对本来就有病的男女,往往还会留下不良的后遗症。让病人结婚“冲喜”的做法,在前述的四种类型中是最为残忍的,结局也最为悲惨。尤其对于女性来说,很有可能面临着终身守寡的风险,有的还要独自一人抚育遗腹子。对女性而言,这是最不公平的。我曾听闻,边方邻居中的几位老年寡妇当年均是“冲喜”成婚,然而“冲喜”并没有真的带来喜气,让新郎官恢复健康。有的虽然拖了一些时日,留下了遗腹子之后,仍然撒手西寰;有的则未能圆房,甚至于结婚的当晚就命归西天。
“冲喜”,造成了太多的人间悲剧。一些赌徒因手气差,以“冲喜”来转运,结果一夜之间仍然输了一个精光,甚至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父债子还,天经地义”,对于嫁给赌徒的女子或者子女来说,无疑是痛苦的,注定了婚后生活毫无幸福可言,在整天无休止的争吵、埋怨声中,了却一生。
相对而言,结局最为圆满的,是子女结婚给生病的父母或者孙辈结婚给祖辈“冲喜”。因为这样的家庭懂得孝敬老人,家教严,家风比较好。婚后,哪怕父母或祖辈仍不幸去世,夫妇倒是能够和和睦睦地相伴一生。所以,“冲喜”的风俗应该要一分为二地客观看待,如果无害的,或者为双方父母所做的“冲喜”并不能都归为封建迷信。
现如今,仍存在“冲喜”这样的情况发生,主要还是老人患病,以子女办喜事来“冲喜”。不过这种“冲喜”也都是在双方互相认可,或者建立恋爱关系的基础上而操办的。不可能像以前一样,有钱人家想冲喜,就随便找贫苦人家的姑娘来冲喜;也不会存在一个重病的人找一个健康姑娘结婚冲喜,即使再有钱也不会出现。不过也有特例,但这已经脱离了婚姻的原来的本质特征,而是强迫婚姻或是买卖婚姻,不能叫做“冲喜”。
心语编委会
主 编:陆安心
副主编:施炳刚
编 辑:沈雯逸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