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碧云美术馆双展“上新”——从昨天开始,最新群展《感性对话》以及郑云瀚个展《静物 Still Life》同步揭幕,把众多优美而有深刻的绘画、影像等艺术作品串联成独特的表达形式,呈现给观众。
文学和艺术的感性对话
(资料图片)
《感性对话》由作家、文化学者沈奇岚博士担任策展人,这是一场文学和艺术的感性对话,也开创了国内重要美术馆和出版社携手共创艺术人文展览的合作方式。
展览邀请了13位兼具思想与感性为创作动力的艺术家,一同进行这份感性对话,其中有陈秋林、陈小丹、李青、鲁丹、吕松、倪志琪、潘曦、彭薇、蒲英玮、陶艾民、赵玉、周褐褐、周力。
展览分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在时间之中的感性流淌。倪志琪的绘画作品打开了流淌的记忆之河;蒲英玮的《黄昏记忆——返乡》在回望中记忆如诉。吕松的绘画作品富有偶然性和书写性;鲁丹的画面中,无论是一片云还是一扇窗,都饱含着深情,泛着时间之光。赵玉的作品直接回应着她对时间和回忆的态度
一条线索是对生命的感性书写。艺术家们的表达充满了多样性。陈秋林的《一天》用影像记录了侗族村落女性的空间与时间;李青绘制在窗棂上的诗歌犹如密码;潘曦的《阿里阿德涅之线》是对人生的独特编码。陶艾民的《女书》和《秘扇》以不同的方式书写着女性的生命故事;彭薇的视频作品以一种独有的诙谐表达着《我们都需要故事》;周褐褐的珍奇柜中收集着对她而言重要的事物,同时构成着她的生命肖像。周力第一次展出的《自画像》系列中,线条灵动。
感性是富有力量的,感性可以拥有锋利和硬骨。陈小丹的《盛开——墙系列》是意义特殊的雕塑作品,柔软的泥土经过时间之火的锤炼,可以坚硬如骨,永志不忘。在周力的作品《线——致永恒》中,展示了一种理想的感性之路:在无限的和时间的对话中,找到富有弹性的轮廓和轨迹,属于自己,成为自己。
感性提供行动力和存在力。这些艺术家用作品触知心灵和生命,以一种富有生产性的感性力量赋予观众力量。
本次《感性对话》不仅展出作品,也包括了关于“对话”的行动。浦东碧云美术馆携手本次展览合作方中信出版·大方和楚尘文化,将举办多场活动与讲座,共读重要的文学和哲学作品,话题包括了对法国文学和杜拉斯的解读,文学和电影的碰撞与火花,哲学和文学在艺术中的共振。
聚焦家宅内每一个独立物件
郑云瀚个展由李振华担任学术主持,展出艺术家郑云瀚的40余件油画、素描及艺术装置。
与以往为人熟知的影像和多媒体交互装置的表现手法不同,本次展览以架上绘画为主。在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郑云瀚把目光聚焦于家宅内的每一个独立物件,以带有坚硬感的建筑材料附在画布上为底,斑驳的笔触承载着多样的思绪,在创作中呈现出一种自我修行般的内在体验。
静物,作为绘画的对象,给观者提供了一种以形体为中心的、更在眼前的空间。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家郑云瀚正在进行一场静物画领域的当代性实验。在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郑云瀚把目光聚焦于家宅内的每一个独立物件:沙发、暖水瓶、炒锅……日常物的单纯绘画性表述背后是浓厚的哲学意味。以带有坚硬感的建筑材料附在画布上为底,斑驳的笔触承载着多样的思绪,在创作中呈现出一种自我修行般的内在体验。与之相符,本次展览的展陈颇具巧思。郑云瀚在展览中置入的钢琴、音乐和空间中展示的画作,试着将美术馆空间和私人空间混淆。这是关于安全感的,个体尺度的,并在可能的时刻,与另外的人相遇。私人的和公共的,在这里是一个有趣的整体。也许可以在郑云瀚的作品中,找到张力的同时,得到内心的平静和释放。
作者:唐玮婕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