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经典通识类作品越来越多,上海聚珍‘中华经典通识’丛书正是突出代表,其内核是一流思想的大众表达,让普通人都看得懂,把高端学术变得易为大众接受,把前沿的思想放进去——如果不把一线的学术放进去,作为通识作品就是不合格的。”日前,“2022年度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好书评选会”上,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期待业内多出类似的“大家小书”。
沪上高校学者、文化界人士、资深编辑等评选年度十佳图书,其中既有面向大众解读传统文化的《古人的生活世界》《食色里的传统》及“中华经典通识(第一辑)”等大众普及读本,也有如《古笔》《阳明学十讲》《土山湾画馆人物志》等富含深厚学术底蕴的大众历史文化之作,更有如《敦煌守望四十天》带着烟火气导引读者走近敦煌历史文化的轻阅读图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也关注到“中华经典通识”丛书,该系列第一辑由陈引弛主编,张国刚、郭永秉、陈引弛、竺洪波、詹丹著,“作者都是当行学者,比如陈引驰《庄子》研究多年,郭永秉《老子通识》把老子研究的最新学术动向融入,特别是通行本与出土文献的比勘等,有新鲜感。”他还推荐了《古笔》——在文物文献层面,对于中古时期遗存的运用以及运笔令人惊喜;《阳明学十讲》立论视角与众不同;《演而优则士》对于《世说新语》的解剖,体现了作者的西方理论学养,很新颖……
在上海师范大学虞云国教授看来,中华聚珍在立足上海、关注上海、利用上海资源这点上很突出,如上海市徐汇区文物局主编,张伟、张晓依著《土山湾画馆人物志》和上海韬奋纪念馆编《生活书店会议记录》都基于上海本土学术研究出版。而在结合学术与大众这方面,《古人的生活世界》《食色里的传统》《古笔》等既坚持中华书局传统,又面向大众取向,能够做出特色。
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线上发言时评价:参评图书涉及面较宽,如古代经典、近代文化及出版史、医学等领域,都做得很扎实。《生活书店会议记录》从学术积累的角坚持陆续出版,今年排印本全部出齐。《古笔》令人耳目一新,《土山湾画馆人物志》体现了中华书局扎根上海的中华特色。
此外,董铁柱《演而优则仕——〈世说新语〉三十六计》,承袭了老师魏斐德一贯的历史写作风格“和颜悦色,道不远人”,将《世说新语》里事件繁杂、人物跳跃、先后没有逻辑关系的短章,通过重新定位、梳理,形成更贴近生活的主题,让“阅读”变“悦读”。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但是在雕版印刷的起源、活字印刷的工艺等方面,至今仍有许多争议。艾俊川《中国印刷史新论》凭借在古籍鉴定方面的深厚功底,综合了包括版面观察和语义考辩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于赓哲《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通过对海内外史料的细致爬梳,结合实际案例,探索了传统社会中疾病与人心、医疗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
周志文《阳明学十讲》有文采,有故事,有细节。葛剑雄、孟刚主编《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拓展了谭其骧历史地理学说在普通读者中的影响。邹振环《世界想象——西学东渐与明清汉文地理文献》关注到大航海以来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各色地理知识和动植物知识在中国的流传与回应,以小切口关联到中国与世界的交通的宏大问题,对于《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地理著作的梳理,展现出深厚学术功底。
“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敦煌守望四十天》是一个好的尝试。彩版的改型书《古人的生活世界》《食色里的传统》结合内容的特殊性,出彩图后,市场反映热烈。有些新选题做得很好,然后根据一个成功的点形成书系、书群,这有助于精品书系的品牌建设。”资深出版人徐俊谈到,上海聚珍重视选题的文化性、学术性,重视选题的文化含量,重视学术成果转化,像《中国印刷史新论》《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古笔》《阳明学十讲》等学术原创书,满足了大众和一部分专业读者有针对性的阅读需求。陈飞雪认为,选题原创力和图书编辑力,是上海聚珍最大的特色。聚珍强调“守正出新”,以“原创”守“正”,以“编辑力”出“新”,对业界同行有启发。
“《敦煌守望四十天》与众多有关敦煌的图书不同,书中有作者体验性的东西,与读者产生共鸣,这比简单进行知识罗列但让人无感的读物相比,是有开拓性的。”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谈到,就中华书局的格局来说,其成立上海聚珍的意义,改变或填补了中华书局“二十四史”单一面孔,形成了可亲近的图书品种,促进学术出版与大众的沟通,如《阳明学十讲》《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等。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