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周炎炎 上海报道
12月9日,在2022年外滩金融峰会上,上海保交所董事长任春生表示,我国保险市场规模已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但保险密度、深度还不高,特别在数字科技应用、多层次风险分散体系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巨灾、农业、建筑工程、健康养老等领域的保障缺口还比较大。
“要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形成对全球保险资源的引力场,仍需深耕国内市场体系建设,破解不利于畅通国内循环的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市场潜力。”任春生表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他指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成为中国经济金融迈向发展新高度的驱动力。保险业肩负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使命,还要为中国企业有效管控海外风险提供必要支持,需要持续加强全行业统筹谋划。
一是加大外向型风险保障供给。国际市场风险因素更复杂,国内保险公司为对外贸易和海外利益提供的风险保障仍远低于需求。行业需要加大针对“外向型经济风险特征”的保险机制供给,丰富国家海外安全保障体系。
二是深化跨境承保资源整合。国内承保海外业务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不利于风险配置的全球平衡。未来,行业除了承保中资海外利益以外,还将更多承接纯海外风险,包括以离岸保险、再保险方式与海外机构深度合作。“走出去”的过程中,单个机构的开拓创新与跨机构协同整合是行业整体竞争力的一体两面。
三是助力完善国际市场规则。金融保险融入全球化进程中要深入参与市场规则完善,维护公平、透明、开放秩序,保障发展中国家权益。这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用力。其中,源自市场主体、交易行为的规则输出不容忽视。上海保交所在组织交易中积极引导形成符合国情的交易规则、产品规范。建设了“智能跨境贸易保险平台”,促进国际贸易保险和以保险为纽带的跨境金融服务标准化,有望向全球输出规则。
在积极审慎坚持高质量引进来方面,任春生提出,深化国际交流,有利于引入先进的保险理念、技术、工具和科技,缩小我们与发达市场的差距。开放的过程中也要关注跟随海外资本而来的风险,尤其防范系统性风险传染。中国保险市场“引进来”要始终保持积极谨慎。
一是坚定扩大对外开放窗口。近年来,我国持续降低外资保险机构市场准入门槛,加深区域间规则衔接和监管合作。未来,行业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阵地还将持续拓展。
二是持续优化开放营商环境。调研显示,外资保险机构对中国市场长期增长依然持积极态度,境内投资布局热情不减。我们要不断强化制度型开放,在市场准入、监管模式和要素获取等方面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配套政策不断与国际接轨。上海保交所正在银保监会和上海市政府的指导下,探索交易所国际会员管理机制,建立风险等级与监管强度相匹配的差异化监管体系,充分对接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措施以及配套财税政策,吸引更多外资保险机构登陆国内市场。
三是健全跨境风险监测机制。监管部门和市场机构都高度重视国际业务中的系统性风险底线,需要更有效的机制来提升国际保险、再保险业务的透明度,丰富境外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措施,加强风险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