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目前全国唯一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自2021年起,上海就将深化推进中小学教学数字化转型作为改革方向,通过打造数字基座,创新教育场景示范应用;通过提升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研发数字教学系统与“三个助手”,赋能每一位师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海市依托上海智慧教育平台(上海微校),建设中小学数字教学系统,研发备课助手、教学助手以及作业辅导助手(简称“三个助手”),融入数字教材、“空中课堂”视频课等优质资源,为师生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空间,优化资源配置与服务支持,推动教学方式变革,努力实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数字教学系统以及“三个助手”
研发备课助手,打造“教师备课1帮1”的应用场景。备课助手设置数字资源、教案设计、课件编辑、任务设置等功能模块。提供优质数字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教学内容、要求和方法。推送高质量教案、课件和任务,在较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与压力。目前正在研究如何根据教师风格与学生特征进行差异性推送,进一步满足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需求。
研发教学助手,打造“课堂教学1加1”的应用场景。教学助手设置教学课件、互动工具、信息传输、数据分析、结果呈现等功能模块。依托教学课件与互动工具,优化教师演示讲解,丰富学生探究体验。提供任务完成数据和作答详情数据,支持教师采取针对性教学措施,促进因材施教。呈现过程性信息,体现思维可视化,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激发学生高阶思维。
研发作业辅导助手,打造“课外辅导1对1”的应用场景。作业辅导助手提供课后作业、数据统计、错因分析、智能推送、人机对话等功能模块。注重线上线下作业方式的有效融合,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查阅分析,便于学生回顾整理。依托智能算法,针对不同的问题归因,推送辅导讲解、微课视频以及相匹配的跟进作业等,体现出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
为支持“三个助手”更好地体现智能特征,研发团队正在抓紧攻关智能算法研究。建构诊断算法模型,为改进作业和习题研制的质量提供支持;建构错题溯因算法模型,辅助教师针对学生薄弱的知识点进行有侧重性的备课和辅导;建构推荐算法模型,为不同学生推荐合适的个性化学习内容,为教师教学和辅导提供支持。
建立协作互补推进机制,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推进
基础教育具有“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等特征,推动教学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上海确定采用各方协作互补的推进机制,促进各级教学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标准统一、资源共享、数据贯通、运行流畅,使其更好地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一是顶层设计明方向。基于各学科段已有的实践基础分类推进,边试验、边总结、边推广,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推进。建立市、区、校三级分工明确、配合密切、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确立推动师生常态应用,加快教学方式变革,形成教学新样态,落实因材施教,实现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改革愿景。
二是资源建设打基础。在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的统筹协调下,建立了各类资源的质量标准、规格要求与属性标签。上海依照“标准引领、一区领衔、全市参与、市级审核”的原则,为师生持续提供丰富多样、能用好用的优质数字化资源。各学科段主要提供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案、课件、作业等基础资源,以及数据采集系统、互动学习工具、“空中课堂”视频切片等特色资源。
三是保障环境促实践。以推进教学数字化转型为契机,高标准做好各类技术环境建设工作。市级出台了相应的网络环境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各区采取多样措施升级改造校园网络,探索配置设备终端的有效办法,开展“三个助手”与数字基座的对接,确保师生能够随时访问,保障师生的日常应用。
四是应用推进重指导。秉持“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的思路,为“三个助手”应用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支持。市、区两级分别成立项目管理、学科研训和技术支持团队,通过综合应用专题培训、线上答疑、交流展示、现场调研和课例研修等方式,加强对学校、教师应用的业务指导。各学科段均以专题开展实证研究,精心设计方案、精细开展实践、精巧分析数据,以提炼“三个助手”应用的有效路径与方法,全方位证实对于转变教学样态、促进学生参与、提升学业质量的效果,为后续推广应用提供证据支持。
教学展示中的探究活动
阶段推进成效整体显著,未来深化发展前景可期
从“三个助手”概念提出至今,在不足两年的时间内,经历了设计、研发、试点应用、深化推进等多个阶段,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体现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是试验范围日趋扩大。虽然推进时间不长,但试验范围明显扩大。试验学科段由2个(小学数学、英语)扩展至22个,试验区由2个(杨浦、宝山)扩展至16个(全市各区),市级试验校由18个扩展至85个,另有近190个区级试验校。据统计,全市共有近1200个班级、2400位教师、50000个学生参与试验。
二是样态创新逐步体现。各学科段的实证研究表明,教师应用“三个助手”之后,在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探究学习、互动交流、诊断改进、个性辅导等方面,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教学样态创新。
例如,小学数学学科通过互动工具设计,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可视化呈现学生的过程性思维状态与个性化学习结果,使得教学的推进可以更多地依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展开,增强了教学处理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方法的掌握。
又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利用观点投票、论据采集控件和语言处理系统,及时收集和汇总学生观点,生成关键词统计图表和云词条,引导学生经历多维信息处理、充分论证结果、积极回应他人、有效优化反思的活动路径,促进学生的学科思维发展。
再如,小学科学学科基于前期实践,初步形成了“情境-活动”的课堂实践模式。模式基于单元视角,突出活动线、问题线、资源线和知识线的有效融合,体现整体化和进程性的特征,实现从数字化实验到教学数字化的跨越式发展。
小学科学“情境-活动模式”
同样可喜的是,随着试验推进,课改理念也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在小学英语学科试验中,“技术与语言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得到践行,教师在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处理、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三是深化推进乘势而上。当前,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上海将以此为契机,加大推进力度,逐步实现全市所有学校、班级、学科数字化教学全覆盖;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推广与过程激励,激发基层参与试验的活力与动力;及时总结典型应用推进策略,提炼建构各学科数字化教学样态,形成既具有通用特征又反映学科特点的数字化教学方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