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下午的同仁医院急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4日零点到25日零点,24小时内我们接了97辆救护车,2/3来自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1/3来自闵行、青浦区的‘120’。”上海市同仁医院院长马骏告诉记者,这两天急诊的“120”接诊量“确实超出想象”,全院力量都被调集起来了。
近来,随着新冠感染人数上升,“120”及整个院前急救体系也迎来“大考”。
记者从上海市卫健委获悉,本市院前急救体系由市急救中心和9家郊区急救中心组成(“1+9”),现有急救车辆1251辆,从业人员4046人。近来,“120”始终处于高位运转:12月23日,全市“120”呼入51852个,较前一日上升4.7%,全市“120”出车5101车次,较前一日上升2.2%,近一周环比上升33.5%,人员在岗率达70.3%。
在这种情况下,“120”以及各大医院急诊全力以赴,努力收治患者,疏解病痛。
全力做好病人救治,医护直面挑战
“滴嘟滴嘟——”凌烈寒风中,又一辆“120”驶入同仁医院急诊。
此刻,医生、护士已站在门外,这是近期同仁医院再度优化的急救流程,院前分诊前置到门口,车到、人已到,第一时间根据病人病情分诊到“危重”“重症”等区域,展开急救。
▲同仁医院多措并举快速分流救治患者,减少“压床”,让“120”跑起来少“压车”
“通常,我们每天接120在40辆左右,在今年3、4月出现过单日100多辆的极端情况。所以我们按照100-120辆的情况做了预案。”马骏院长告诉记者,应对“120”大客流,急诊做了几件事:一是扩容,同仁医院将抢救室从10+1(备用)单位扩容到现在的40-50个抢救床位;二是医护力量加强;三是流程优化,包括进一步根据病情轻重细化分诊区域、医护前置到门外的分诊流程等。
“120”送到医院的患者危重情况不一,得有床位收,不然就可能导致“压床”,“120”院前急救速度“慢下来”。近期,为应对可能到来的感染高峰,同仁医院不仅对重症床位做了大扩容,扩至134张,全院还成立了“转运专班”,所有病区向急诊倾斜,确保每天有80-100个急诊病人收到病房。
为确保救治,全院学科还形成“结对”机制,内外科携手投入病人救治,全院还形成日报告制度,对需会诊的重症患者形成每日报告,护航生命“不留死角”。
▲12月25日,在普陀区中心医院,急诊接治“120”转来患者
在普陀区中心医院,近来同样面临着“120”的高位接车辆。据统计,普陀区中心医院、同仁医院急诊是上海中心城区“120”接车最多的2家区级医院。
“12月24日24小时我们接了62辆救护车,抢救103人(包括120和自行来医院的),目前急诊暂时留下观察232人,收入病房53人。”普陀区中心医院副院长孙剑玥告诉记者,如今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多,院领导分批坐镇急诊,指挥协调将急诊病人“输出”到各病房,不形成积压,目前全院统一调配床位。
孙剑玥特别感慨的是,医务人员陆续“阳了”,有的症状还很重。当前,普陀区中心医院全院感染率在60%以上,尤其不容易的是,发热门诊、感染科、急诊的医护直面压力最大的一线,始终保持着战斗力。
全市紧急扩容急救队伍,提高急救服务能级
挑战之下,全市凝成一股绳,充实急救医生力量。市卫健委组织黄浦、徐汇、静安、长宁、虹口、普陀、杨浦等7个中心城区派出医生191人支援市急救中心,组织中山、华山、瑞金、仁济、市六、市一、市十、肿瘤、一妇婴等医院等15家三级医院45名麻醉医师支援市急救中心;各郊区卫健委组织区属医院56名医师支援郊区急救中心。
12月19日,市卫健委下发工作提示,指导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快院前院内衔接,明确市卫健委将实时监测120压车情况,对积压严重的医院,立即联系医院要求加快协调,优先处置120车辆转运来的患者。与此同时,全市通过加派医务力量、扩大场地等措施提升急诊科服务能级,增加担架床,增派管理人员,提升患者分流速度。
非常时期,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也再度呼吁市民:合理使用“120”,将珍贵的生命急救通道留给最需要的人。
发热患者可以直接自行前往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不需要乘坐120救护车,建议就诊时点对点,尽量少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当出现呼吸困难或气促、经药物治疗体温持续三天高于38.5°C或心率超100次/分、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憋气等异常情况时,及时拨打“120”,调度员会迅速获取相关病情,优先派出急救车辆保障急危重症患者。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