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的养老床位。视觉中国 图
(资料图片)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上海已全面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上海市6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达542.2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6.3%。配套设施亟需跟上,然而目前上海仍存在护理床位严重不足、养老床位资源不平衡等问题。
在2023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金外滩集团董事长陈永亮提交了一份《关于促进上海养老床位资源平衡发展的建议》。提案指出两大方面的问题,并分别给出建议。
一是床位结构不合理,护理床位严重不足。
据《2021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数据,上海失能、失智老人超过60万,但是至2021年末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共计15.86万张,全市老年医疗机构老年护理床位数仅2.42万张,分别仅占户籍老年人口数量的2.9%和0.45%。虽然根据上海《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至2025年须达到60%以上,但预计届时全市护理床位需求仍将存在一定缺口。
二是床位资源不平衡,供求关系亟需梳理。
根据“60加研究院”发布的《上海市养老服务市场研究报告2020》,上海养老机构主要在分布在人口集中的“浦西七区”,但“浦西七区”养老床位紧张程度却远高于周边各区。此外,虽然上海市中心地区的养老机构收费普遍高于周边行政区,但平均入住率水平较高,大都在70%-80%;而崇明区、奉贤区、青浦区、松江区等偏离市中心的区域的养老机构入住率水平相对较低。
由此,这份提案提出建议:
针对第一个问题,
建议打通归口壁垒,提高护理床位数量
。根据相关意愿性调查发现,上海多数能力完好、轻度失能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只有中度、重度失能以及高龄老人才是机构养老、护理的重点对象,导致护理型床位及养老床位实际服务人群有较高的重叠率,且养老床位存在较高的空置率。
提案指出,目前上海老年护理型床位与养老床位分别由市卫健委及市民政局各自管理,建议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打通两类床位的归口壁垒,允许护理型床位与养老床位进行转换,将空置养老床位转化为护理床位。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订“2023—2025年上海护理床位筹集三年行动计划”,并通过提高护理型床位补贴力度、健全医疗护理人员就业保障制度等多种举措,鼓励社会养老机构增加护理床位的建设和投入,从而进一步提升护理型床位供应比例。
针对第二个问题,建议通过市场引导,平衡区域养老需求。
一是鼓励市民郊区养老。
对于在郊区养老机构获得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应提高其享受的养老服务补贴标准,引导部分中心城区老年人向郊区养老机构分流。同时,加大对郊区医疗设施、交通等公共配套的投入,鼓励在郊区发展中高端养老、个性养老,吸引老年人入住郊区养老机构。
二是鼓励养老机构连锁经营。
出台相关奖励和补贴政策,支持养老机构连锁化经营,实现不同区域的床位流通互换,让老年人“换床位如换宾馆”。例如,住在郊区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在节假日时可以通过费用补差,换到位于中心城区同一品牌的养老机构短住两个月;住在中心城区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在春暖花开之际可以交换到郊区床位,便于踏青郊游。
三是平衡护理床位供给。
护理床位主要面向失能、失智老人,因此大众对于护理床位所在地段的敏感性要普遍低于养老床位。建议通过阶梯型的护理床位补贴策略提高郊区养老机构护理床位比例,并利用差异化的定价引导措施将护理床位需求进一步向郊区引流,从而在降低郊区养老床位空置率的同时提高全市整体护理床位的供给量。
海报设计 白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