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在上海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的支持下,以及上海丰富的应用场景所给予的技术实战机会,在资本、产业链、人才等政策红利下,上海涌现了一大批将创新落地为生产力的科技企业,诸如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新兴技术行业,发展速度已经居于全球领先,很多科技企业开始尝试着“走出去”。
(资料图)
西井科技是目前为止中国首家基于正向自研无人驾驶重卡的公司之一,也是首家在全球范围商业交付无人驾驶车辆及系统超过数百套规模的公司,场景已覆盖海港、陆港、制造工厂等货运物流,产品及服务已落地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服务120余家客户。曾经有一本书叫做《集装箱改变世界》,今天西井科技正在尝试“改变集装箱的世界”。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谭黎敏委员发现,经过国内市场锻炼出来的科技产品,在海外竞争力尤其明显,尤其一些高人力成本,劳动力又紧缺的国家,对于商用场景的无人化技术的需求迫切度也非常高。去年西井科技就刚落地英国第一大港费利克斯托港。
能够打开传统科技产品强国林立的欧美市场,这背后也见证了西井科技一路从ISO体系认证、CE认证,到英国UKCA认证,从到IEC62443的网络安全认证等的成长之路。
而今天绝大部分中国科创企业在应对国际标准方面其实是准备不足,这也有可能直接耽误进入新市场的时机。更关键的是,标准并非一蹴而就,因为标准并不是简单的满足一定指标,也不是“跑分测试”,需要的是背后一整套完整的研发、工程化等科技创新的体系化支撑,可以说是一种“科研基建”,也可以说是“决胜于刀鞘之内”。
谭黎敏委员认为,这种体系化的建设,是需要下一点“慢功夫”的,这体现在很多细节方面,比如研发文档、代码质量的规范化,无疑增加了不小的“开发成本”。所以一些初创期以及成长期科技企业,迫于发展速度宁愿会选择“快”。
但是,要想走的更长远,就必须要在科技创新这条链路上做好“快”和“慢”的相互协同,并以此来创造一个促进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营等有效循环模式,提升协同创新效果,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此谭黎敏建议,从体系化指导激发企业标准内生动力。政府的相关委办局将各行业的体系建设经验进行沉淀与汇编,构建一套科技创新的体系化与标准化的相关教材与指南,帮助初创科创企业,能尽快尽早地掌握提升标准化工作能力,形成懂标准、用标准、做标准的良好氛围。
通过对于上海科技企业勇摘标准、实施SEP标准必要专利的奖励支持。鼓励新兴科技企业在全球创新技术的无人区,提前布局,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成为国际标准的“领跑者”,去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推进知识产权与标准的融合,更好应对国际市场竞争。
此外,建议上海可以针对科创中心建设,结合高质量科技创新所转换的经济价值,率先设立科创指数,背后可以通过参与体系化认证企业数量,体系所支撑的标准,专利数量,更关键是这些专利所转化的市场价值等多维度的综合指数。通过宣传与舆论导向,进一步打响上海科技创新标准高地名片,也可以借用指数的汇聚能力,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抓手,获得科技创新企业的共鸣,也通过标准筛选一批高质量的科技企业。
同时,因为科创体系的研发内功构建与标准的实现需要一个长周期支持,而很多科技企业对于“快”的追求其实是来自投资机构的要求和压力。建议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的投资平台作用,以及对于市场的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作用,用更具有时间周期宽容度的国有股权投资,加大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的投资力度。
作者:祝越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