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生产总值连续两年突破4万亿元大关,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1月11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一份沉甸甸的厚实账本,向与会的838名市人大代表、813名市政协委员,徐徐展开。
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张春海摄
事非经过不知难。经历大上海保卫战,2022年上海经济走出V型反转,与会代表委员们深知爬坡过坎、百般锤炼之下的这份韧性,弥足珍贵。上海市市长龚正在作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时动情地说道,上海是一座奋斗之城,2500万勤劳、勇敢、善良的上海人民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资料图片)
总结过往、展望未来,有深厚基础打底、磅礴力量支撑的上海,将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速目标设在5.5%以上。这既是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振信心的责任担当,也是上海遭遇风高浪急仍能稳步前行的从容自信。
坐拥几宗“全国第一”“全球第一”背后的发展脉络
“五年上海口岸贸易总额突破1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提高到3.6%左右,保持世界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3年排名世界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两年超过4万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1030亿美元左右,比上个五年增长15.8%左右”“五年累计新设各类市场主体225.1万户,比上个五年增长52.7%,每千人企业数量增加到111.1户、位居全国第一”……
报告中,这几个“全国第一”“全球第一”的亮眼数据,直观地书写上海“十三五”期间非凡的成就,也描绘出了上海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清晰脉络。
权衡代表接受大江东工作室采访。顾海民摄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权衡提炼了上海五年账本的三个关键词。一是“紧扣国家战略”。过去五年上海发展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以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为牵引,推动上海发展。报告中对过去五年进行了六个方面的总结,体现了国家战略在上海如何更好落地、落实、落细。
二是“高质量发展”。过去五年,上海落实中央要求,实现经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上海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也为其他兄弟省份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
三是“高水平改革开放”。过去五年,上海继续做好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比如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从原来的商品、生产要素、市场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在稳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上海在标准、管理、制度等方面做了诸多探索。
面对五年耕耘收获,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上海既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悲观,而是清醒地对困难和挑战精准画像——“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消费和投资需进一步提振,稳出口难度增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
“创新发展动能还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需要下更大力气,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亟待提高。”
“特别是在重大疫情应对工作中,反映出我们对重大风险预警预判不够,社会迅速高效组织动员能力有待提升,极端情况下城市运行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亟需加强。”
报告中这些着墨颇多的描述引发了与会代表们的共鸣。不回避问题、不惧怕挑战,锚定目标不放松,在向前探索中攒经验、想办法,体现出上海决策层的务实作风。
权衡认为,这也是一份和“十四五”规划相衔接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对未来五年的工作部署,紧扣上海“十四五”规划,突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而对于2023年的工作部署主要紧扣稳定预期、提振信心,预设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速目标在5.5%以上这个“跳一跳”才能实现的目标,并部署了十个方面的工作,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科创硬核驱动高质量发展
会上会下,代表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便是高质量发展靠什么驱动?如何寻找上海创新的“核爆点”?大家有个共识,像上海这样经济总量基数大、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的中心城市,不可能一直停留在拼规模、比增速上,而是要追求发展质量和城市能级的跃升。
权衡认为,上海的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尤其是全链条式的创新驱动。尽管上海已经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基本框架,但是科创中心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创新、管理创新等系统性全方位的创新驱动发展功能,在上海的发展中还没有真正有效发挥作用。
从外滩远眺陆家嘴。王初摄
纵观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在推动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和高端产业的升级方面,都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相较之下,上海科创中心在聚集高端产业发展上,作用还不够明显。因此,报告中对上海如何提升科创中心能级、如何顺应科创内在规律,在创新链、价值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中更好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等都设计出了施工图。
“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会卡住高新产业发展的脖子,企业会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从而束缚上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上海市人大代表、中欧工商国际学院院长汪泓认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上海需要在“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在“卡脖子”关建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勇于承担赢得全球科技竞争的“急先锋”角色,不断提升上海创新能级,更好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对于代表热议科技创新,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参加浦东新区代表团审议发言时再度强调,要突破裉节问题和卡脖子领域,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打造创新“核爆点”。
权衡认为,除了科创中心,上海“四个中心”同样面临功能升级问题,上海已建成国际金融、航运、贸易、经济中心,但国际化程度以及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包括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定价权和影响力,以及对全球金融、贸易资源的集聚能力、配置能力、辐射能力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报告也特别提到要提升“五个中心”能级,在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基础上,目标更加明确。“五个中心的能级提升了,意味着这座城市核心能级的提升,作为世界级城市和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的核心功能就会更大更强。”权衡说。
对标全球自我加压,提升高效能治理水平
“深入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是组成报告的四部分之一。每年的报告都会用单独一部分来阐述今后工作中如何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今年着墨突出“着力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权衡将此举解读为,高度重视政府自身的建设,突出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尤其是政府怎样以更好的服务来提升企业市场主体的感受度和获得感。
过去五年,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已经从1.0版发展到5.0版累计756项举措,改革步步深化,不断迭代升级。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优化营商环境从不惜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营商环境也被视为重要的生产力,剑指全球卓越之城的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没有休止符,创新举措也在与时俱进。
与会代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顾海民摄
“上海过去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接下来还要进一步‘放管服’,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让各类市场主体在增强信心、改善预期方面有更好的感受度。”权衡提醒,特别是在逆全球化风潮和国内面临三重压力以及不确定性因素之下,当务之急是要改善预期、提振信心,把各方面的信心和预期引导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上来。
上海市人大代表、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康玺在过去五年里,每年都会提交有关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今年他又准备了10份代表建议,涉及优化营商环境、民营经济发展、科创中心建设等议题。他很欣喜,他的很多建议被采纳,上海营商环境优化取得长足进步,但“要打通‘最关键’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还要在毛细血管、细枝末节上继续下功夫,疫情后企业碰到劳动争议、合同纠纷等问题,需要政府给予指导”。
他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堵点并未真正打通。比如有的政府部门在建设工程招标及政府采购时,更愿意由央企或者市属国企承接后再转包给民企,而不愿意招标民营企业,造成不平等现象。限额以下的政采项目由于未列入财政部门监管范围,招标单位会提出许多苛刻要求,例如提供一万个“得满分”的案例、投标文件每一页签章等。
“上海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理应在鼓励本土中小型企业、民企方面,更加开放、包容。”郭康玺说。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更宽的国际视野,持续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的规则,包括服务贸易、数字跨境贸易、金融的高水平开放等。和国际最高水平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了。下一步,上海可以通过临港新片区,进行更大力度的风险压力测试,实现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这也是下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方向。”权衡建议。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