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动力”“新引擎”“引凤巢”,是正在举行的上海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政府工作报告勾勒出上海未来发展的清晰蓝图,其中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成为新一年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海要走好创新发展之路,一定要持续激活教育“源动力”、点燃科技“新引擎”、筑牢人才“引凤巢”,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让创新浪潮澎湃不息、奔腾向前——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话语让代表委员们感同身受。大家纷纷表示,要统筹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建设,让高质量教育、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科技创新相互贯通、相互协同,围绕创新链进一步提升上海人才的高度。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融合集成
创新,是一座城市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代表委员们认为,上海,就应该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融合集成,进一步厚植创新驱动根基。
“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上海责无旁贷。”周军委员建议,要有选择地布局,选择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将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和将卡脖子转化为生产力这两件事结合起来。
尧金仁委员建议,上海应该在高端产业的引领、现代金融的配合、科技创新的支撑等几个方面继续发力,全力打造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于一体的标志性世界级产业集群,让各领域人才贯穿创新全过程。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离不开高精度科研仪器,科研仪器国产化率低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研发人才。”台盟上海市委递交的集体提案,聚焦科研仪器创制人才的培养,建议构建协同攻关的组织运行机制,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
面向全球引才引智打造人才“金字塔”
制胜产业新赛道,需要筑牢人才高地。在汪泓代表看来,这需要面向全球招才引智,打造人才“金字塔”。
大规模的人才队伍是造就卓越人才脱颖而出的基础。譬如,在加快引进海外人才方面,要发挥制度改革的优势,以包容和多元化的方式招才引智,“包括加大人才激励政策,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引进政策”。汪泓还建议,要进一步培育引才育才环境,最大程度做好海外高端人才的服务支撑。
“上海对于高端航运服务业复合型人才需求巨大”,黄红代表关注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内容,提出要强化国际航运中心枢纽地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一,这是我们的现有优势”,她说,上海应以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为契机,通过引才引智,集聚一批国际顶尖航运领域复合型人才,加快抢占航运绿色低碳新赛道。
今年1月1日,《防止船舶污染国际公约》附件VI修正案正式生效。黄红读出新机遇:这一修正案使得全球所有航运中心处在同一起跑线,技术、规则、标准都还在建立中,谁能在“航运业+绿色低碳”新赛道竞争中抢占先机,谁就有可能占据国际航运中心新的制高点。
她建议,要研究出台高端航运业人才引进政策,针对绿色低碳、金融保险、经纪咨询、法律服务等高端航运业人才形成政策链;还要形成国内外航运人才统一衡量标准,促进人才公平竞争和流动。
深化教育改革加快青年人才培养
“我们既需要巨大的‘人才蓄水池’,又需要上下贯通的培养机制,这需要在政策上进行大胆探索。”宣沫代表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建议加快建设“中学—高校—高水平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助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落地。
“培育人才是为了科学发展,而人才培养同时也是一件科学的事情。”宣沫表示,要将培养青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长期持续性投入,并实现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上的创新。而从教育的顶层设计来说,要把分母做大、地基打牢,用活上海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水平科创企业的资源与力量,在基础教育阶段打通学段和学科壁垒、改革培养和评价机制,进行订单式、贯通式、长周期培养。
冯志刚委员建议,要形成大学、科研院所与基础教育阶段不同学段对拔尖学生培养的贯通机制,在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以及跨学科领域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基地。
市科协也递交集体提案,建议在现有人才培育计划梯队中,支持本科生提出科学猜想并辅助实施探索,开展跨校学习和科学研究,并利用大科学装置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助力高校优秀学生成长成才,助力全流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
作者:祝越 周辰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