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上海图书馆东馆在浦东花木地区开馆。上海图书馆的数字阅读推广项目——“微阅读·行走”也随之跨江东进,从浦东陆家嘴开始全新“旅途”。
从老照片中看陆家嘴的四十年发展,从老志书中回溯陆家嘴的古今之变,从历史资料与私家记忆中还原轮渡过江史……“行走·陆家嘴”系列将逐步上线,用“阅读”的方式,进入城市的角落;以“讲述者”的角度,呈现“有态度”的阅读。在这个“大阅读”时代,这座智慧复合型图书馆,也将成为更多市民乐享其中的“书房、客厅、工作室”。
(资料图)
深入浅出解读陆深其人其事
近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玻璃长廊内,“行走·陆家嘴”系列的新一期节目展开录制。面对镜头,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启元与SMG五星体育首席编辑、上海“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周力展开对谈。
王启元在节目中推荐的好书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浦东历代要籍选刊编撰委员会编的《陆深全集》。本书为有史以来陆深著作首次整体集结整理出版,收入陆深的全部著作,并注意搜集陆深的散佚作品,另外制作附录,汇集陆深生平及创作的相关背景资料。
“出版《陆深全集》可以说是功德无量,但因其专业性,此前可能只有学者关注。”录制结束后,王启元告诉记者,“微阅读·行走”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角,很好地助力文化普及工作。周力则表示:“阅读《陆深全集》,专家学者一定能对陆深有更深入的了解。而对普通读者来说,也能在传说之外,通过本节目了解我们脚下土地的真实历史。”
立足图书馆,离开图书馆
在浦东开拓未经“行走”的蓝海
“‘立足图书馆,离开图书馆’,这是我最初策划‘微阅读·行走’时定下的目标。”上海图书馆馆员、“微阅读·行走”系列阅读推广项目执行人张莹介绍。
2015年12月,“微阅读·行走”项目正式开启。作为一个由上海图书馆电子书平台延伸出的数字阅读推广项目,带领读者由图书内容出发,领略上海城市的变化、文化的融合、探索阅读的各种方式。2015年至2019年,项目带领读者行走武康路、外滩、南京西路等地。“在我看来,城市就像一本打开的书。每一个角落、每一条街道,都有它的勃勃生机。”张莹认为,“微阅读·行走”早前的形式,有些类似近两年上海市文旅局推广的“建筑可阅读”与“海派城市考古”,而它出现的更早,可以说是一名“先行者”。
2020年,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微阅读·行走”也从线下行走转型为“云行走”,现已推出了老城厢、徐家汇两个系列的各12集短视频微纪录片。在此期间,项目形成了图书馆馆藏、馆员+高校师生团队+拍摄志愿者+讲述者+合作文化机构与商用物业的合作模式。从去年2月起,纪录片摄制均由上海出版印刷专科学校影视艺术系的在校生负责。张莹表示,这种文化与技能型兼具的工作,对这些孩子的学习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并可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因此得到了图书馆与学校领导的共同支持。
“许多人觉得陆家嘴只有高精尖,其实,陆家嘴不仅代表了上海城市的朝气,也有被遗忘的历史脉络。我希望探寻城市中隐藏着的文化点滴,发现属于陆家嘴的暖色调。”张莹介绍,由王启元与周力进行的“行走·陆家嘴”系列录制,后期制作中将添加地方志文献、历史图片等资料,预计于春节后在澎湃新闻、上海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线。今年,还计划拍摄浦东开发办公室、吴昌硕纪念馆等内容。
在张莹的规划中,“微阅读·行走”系列在浦东将是一个持续三年以上的宏大计划,未来将行走到三林、川沙、新场等广袤区域,由书出发挖掘当地的历史地理、非遗文化。“这个项目希望呈现的便是以图书馆馆藏资源为基础,结合嘉宾个体记忆及研究领域,探索阅读的一种全新可能性。”张莹表示,因为上图东馆的落成开放,让“微阅读·行走”得以跨江东进,在浦东开拓出一片未经“行走”的蓝海。而随着图书馆事业的转型发展,如今,影像材料也可以作为一种新型文献入藏图书馆。她说:“我们有义务去记录这片土地上的故事,留给我们热爱的这座城市。”
来源:浦东发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