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春联贴起,喜庆的灯笼高挂,农历新年的脚步逐渐临近,今年仍有不少上海高校学子选择了留沪过年。为了让学生们在学校感受如家般温暖,各个高校新年气氛“拉满”,纷纷备上宴席、活动,让学生们热热闹闹欢喜过年。
复旦大学枫林校区组织同学们写春联和福字。 本文图片均为各高校提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400余名同学因为科研、临床工作等种种原因选择留校过年。为丰富留校同学的业余生活,学校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留校学生慰问和迎春活动,已组织留校学生对春联、包饺子、剪窗花等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新春的气息。
上海交通大学2023迎春团圆晚宴菜单(非清真版本)。
1月19日,复旦大学校长、复旦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一行走访枫林校区学生公寓楼,慰问留校学生。当他得知同学们留校期间都在集中精力学习科研、准备专业资格考试及撰写论文,他表示高度赞许,勉励同学们合理规划时间,自我充电,完成自己的新年目标,并祝福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业进步、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在了解到几位本科生都是第一次留校过年的时候,金力特别向同学们推荐一定要去品尝一下学校为留校学生准备的“一分钱”年夜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活动现场。
上海交通大学则把“年夜饭”放在了1月20日晚,在这场留校学生的2023上海交大迎春团圆晚宴上,菜品分清真和非清真两款,8道冷菜号“才高八斗”,10道热菜也是道道讨上了与学校有关的好彩头。现场还设有丰富的抽奖活动,奖品均由刘銮鸿校董捐赠。
此外,在上海交大程及美术馆,著名国画家戴敦邦先生的《戴福迎春——虎啸归山去,玉兔嘉年华》同步展出。2023年1月22日癸卯兔年大年初一,学校图书馆特别举办“大年初一交兔逛展”活动,邀请留校学生参观正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展出的,由李政道图书馆策划的《以天之语解物之道——走近李政道》(全国巡展世博馆站)。参观后,图书馆会根据展览中的内容进行有奖竞答活动,学生也有机会获得“好运福袋”。
在上海交大医学院,1月20日中午,为了让因临床实习、做课题研究等原因无法回家的医学生们能够欢度兔年新春,医学院组织留校学生开展新年迎春活动。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正一,副院长郑俊克,医学院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学生辅导员与留校学生们欢聚一堂,一起包饺子、做汤圆,共享团圆饭,共话新春祝福。活动期间,同学们还带来了乐器演奏、脱口秀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彼此传递美好祝福。
华东师范大学活动现场,师生迎接新春。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019级材料与光电子专业博士研究生方波,因目前的研究正处在关键阶段,选择留校过年。“说实话,不想家不想玩是假的,但想想自己能在这个假期争分夺秒,充分利用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假期稳步推进工作进度,还是非常值得的。”方波说。
今年寒假和春节期间,华东师大共有3600余名学生寒假期间申请留校,其中春节期间留校约1500人,670余人将在校吃年夜饭,共度春节。在1月20日大年二十九那天,在华东师大两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厅里,校党委书记梅兵、校长钱旭红为留校学生送上新春礼包。在现场,师生亲手书写喜庆的福字树挂,猜灯谜、做兔灯、剪窗花,迎接新春,互送祝福。同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还协同各学部院系,举行了师生同乐会、提供免费年夜饭、云端新年音乐会等。
大白兔奶糖礼盒、原味香瓜子、香浓巧克力、四季缤纷夹心饼干……华东理工大学为留校学生准备了一份暖意浓浓的“新春大礼包”。除了各种年味小零食,“新春大礼包”中还有可爱的兔年春联和新年挂饰,以便留校学生为寝室增添一份温馨年味。
华东理工大学学子新年贺岁拍照。
年味儿道具在手,出片不愁。华理校团委、后勤保障处在徐汇校区一食堂一楼开展了新年贺岁拍照活动,活动现场准备了许多极具年味儿的打卡小道具,诸如春联、兔子玩偶或福字等等,大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心仪的拍摄道具。正式开拍前,已有不少同学提前来到现场挑选道具、跃跃欲试。每个来拍照的同学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空气中都弥漫着喜庆的年味。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子在校吃年夜饭。
1月19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部分教师与留校研究生、本专科生和留学生共同举办了一场联欢会。与会校领导们走到学生中间,亲切拜年并送上新春大礼包。猜灯谜赢奖品、拍新春祝福照、新春互动抽奖等环节更是让现场热热闹闹。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园里的“年味”。
今年春节,二工大有百余名学生因学习、科研、实习实践等原因选择留校过年。为了让同学们在校过一个幸福平安年,学校为留校学生精心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35名留学生、12名少数民族学生的家乡饭、发热学生的送餐上门、小桌式年夜饭、年味餐盒、欢乐七天春节餐券等等,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学校对学生的关心。
2019级留学生PrimovMukhammad说:“特别感谢学校对留学生们的关心关爱。作为大四的学生,今年是最后一次在学校参加年夜饭活动了,内心非常激动。学校精心组织的年夜饭,特别是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猜灯谜活动,让我感受到中国年文化的魅力,即使在千里之外也有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