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新年好,今天感觉怎么样?”今天是大年初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虹口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里,医护人员依旧忙个不停。
值班医生按照惯例,为住院患者检查各项指标,根据不同患者的氧合状态,一一调整鼻导管给氧浓度,查房结束时不忘送上新年祝福。
(资料图)
与住院患者一起过春节,医护们只有一个心愿:希望更多患者快点康复、早日出院。
令市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旻欣慰的是,病房总体情况正在好转。本轮疫情以来,截至今天,她主管的呼吸科两个病区共有229名新冠感染患者康复出院,其中近90%在入院时是重型或危重型患者,最高龄患者97岁。
患者转危为安便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眼下,市一医院虹口院区的呼吸科病房中仍有80多位患者,以八九十岁高龄患者居多,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由于这部分患者合并症多,病情康复,尚需一些时日。
病房里,一位60多岁的老伯让张旻印象深刻:入院时,他在吸氧情况下氧饱和度仅80%多,呼吸衰竭、近乎“白肺”,当时情况较危急,家属已做好心理准备。
此后,经过呼吸科团队持续两周的全力救治,春节前老伯和家人等来了好消息:病情已趋稳定,老伯的肺部病灶大部分已吸收,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6%上下,不日便可出院。
“现在,医院的住院人数已大幅下降,我们终于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接受采访时,张旻难掩兴奋。对医生来说,最好的新年礼物无疑是看到患者转危为安。
为了进一步保障医疗安全,春节期间,张旻所在的呼吸科每天都会安排一位副主任医师进行加强班值守,同时,医院也要求所有副高职称以上的医生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
作为呼吸科的“班长”,张旻对整个团队的默默付出,既感到自豪,又不免心疼。从去年12月下旬开始,整个团队放弃了休息时间,几乎每天都工作超过12个小时。
呼吸科副主任医师谢国钢老家就在江苏常州,离上海并不远,但他已连续3年没有回家乡了。“已经习惯了。”谢国钢说。
团队中还有不少年轻的医生,这个春节也主动放弃假期,坚守在救治一线。
呼吸科医生黄裕宁家在新疆,自2019年在市一医院轮转规培起,每个农历新年都在医院度过。家乡喷香的烤包子、父母牵挂的叮嘱,她只能通过手机视频看一看、听一听。“病房离不开人,患者需要我们。”为此,黄裕宁坚定地选择留下。
“这应该是我们职业生涯中最忙碌的一个春节,但与患者的安危相比,其他都无足轻重。”连日来,张旻仍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悉心照护每位患者。
学科带头人坐镇,春节假期也不例外
春节期间,医护人员的坚守,也让患者们倍感踏实。张旻说,查房时,看到不少患者脸上挂着笑容,医患互道一声“新年快乐”,那一刻,大家心中都是暖的。还有不少这两天出院的患者,流着热泪向医护团队道谢。
尽一切可能提高治愈率,争取让更多患者早日回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天早上交班时,专家组总会逐个讨论重型、危重型病例。随后的查房环节中,医生们会密切关注患者各项检查指标,及时调整诊疗方案。而在这一群“白大褂”中,总有市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周新教授的身影,这个春节假期也不例外。
“周老师几乎每天都来,他和我们一起研讨病例、查房、救治。”在张旻眼里,周新俨然已将医院当成了自己的家,这份实实在在的付出,也无形中为整个科室做出了榜样。
采访临近尾声,谈及新年愿望,张旻也道出了自己朴素的心愿:希望团队成员在年后有机会错峰休息,找点时间陪陪家人,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佳。当然,这一切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更好地救治患者,让更多人享受美好的生活。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院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