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庆,民谚中说“百节年为首”。随着时代变迁,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春节习俗。今天是大年初三,那么,阿拉上海的这些年俗你都知道吗?
春节年俗:兜兜逛逛城隍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乖兔过大年·白相城隍庙》(戴敦邦 作)
新年无事快逍遥,行过园中九曲桥。
忽听儿童齐拍手,谁家鹞子半天摇。
——选自晚清《过年竹枝词》
原载1876年1月24日《申报》
1920年代的城隍庙九曲桥(上海市档案馆藏)
新年中除了相互拜年,各种游艺活动也粉墨登场了。年初三是上海人看戏、听书、聊天聚会的好时机。若是逗留家中,则室内之乐自可寻得,如亲友欢聚、击鼓弹琴、自拉自唱等,不亦乐乎。至于外出游玩,上海人去最多的地方就是老城隍庙及毗邻的豫园,要不然人们怎会至今还在说老城隍庙是上海的一座“地标打卡地”呢?
1940年代,聚集在老城隍庙玩具摊前的孩子们
晚清上海城隍庙里的“看西洋镜”颇为引人注目。一个有四条腿子的大箱子,正面有几个镜头,掏二分钱就可以坐在前面的条凳上,对着镜头往里面看。从镜头里看到的是被放大、奇妙无比的美景,有域外山水,有国内风光,还有珍禽异兽。西洋镜摊主则在旁一面说唱,一面拉扯提绳操纵换片。这种游艺装置的结构其实很原始,就是把若干幅画片周而复始地左右推动,观众则透过放大镜来看画片。但是在那个人们视野尚不开阔、影视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看西洋镜”还是有相当吸引力的。
1990年代,春节期间游客熙攘的城隍庙(上海市档案馆藏)
城隍庙里还有一些洋玩意儿,如名叫“武松打虎”的拉力机等。而更多的是传统玩具,如扯铃(抖空竹)、汪汪铃、木头做的玩具刀枪等等。最好玩的则是被上海人唤作“野胡脸”的面具,它是用硬板纸做的,两侧有橡皮筋用来固定在头上,遮住面部。城隍庙玩具摊有各色各样京剧人物的野胡脸,如张飞、关公、曹操……孩子们来到新年玩具摊前,看到这些玩具,常常就不肯走了,拉着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一定要给他买上一两件,回家后就迫不及待地和小朋友玩起来。打弹子、刮香烟牌子、滚铁环等传统游戏,虽然简陋,却给当年的孩子们在过年时平添了几分童年的欢乐。
每年的豫园新春灯会都吸引众多游客前去打卡。2023年豫园灯会以“山海奇豫记”为主题,打造了一个浪漫而旖旎的上古奇幻世界
兔年说兔:瑞兔呈祥
兔年来说兔,关于兔子的这些传统文化和历史典故,你都知道吗?
清冷枚《梧桐双兔图》局部
1950年代的宣传画《喂兔》(金培庚 作)
古往今来,兔子都被中国人视作一种能给人们带来吉祥的瑞兽。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兔子主要是野兔,以灰、黑色为主,白兔尤为少见(待白色家兔被引入中国后,白兔才逐渐寻常)。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就提到:“虎及鹿、兔,皆寿千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可见,兔子在古人眼中已是一种仙兽,而白兔则特别被人们所珍视。《宋史·符瑞志》记载:“白兔,王者敬耆老则见。”古代皇帝常以白兔来嘉奖有功的老年人,有瑞兔呈祥、健康长寿之意。正因为如此,世人多喜爱“大白兔”。
兔子也代表着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博物志》云“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在祈求子嗣繁衍的古代,兔子常作为吉祥物出现在古代艺术品上。按照传统阴阳观念,兔与妇女同属于阴。《吕览·精通篇》:“月者,群阴之本也。”月中之兔被古人视为生育保护之神,反映了一种对兔神的吉祥信仰。
兔子既被视作生育保护之神,自然有许多育儿风俗与其相关。有些地区会为将要出生的孩子准备兔儿帽、兔儿鞋、兔儿枕,以预祝吉祥。此外,还有一种赠送兔画的风俗。这种兔画中一般有六个孩子围着一张桌子,桌上站一人手持兔子的吉祥图,祝受赠的孩子将来生活安宁,步步高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