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医生,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给您和家人拜年!托您的福,今年我们全家在一起团团圆圆过了个祥和、幸福的春节。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您的大恩大德,我们铭记于心……”今天上午7点多,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高新海收到患者张阿姨一条微信祝福,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为了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近一个多月,我们的急诊医务人员真的好拼!”市北医院党总支书记张鶄说。
抢救室、病房、社区连轴转,守护生命不停歇
(资料图片)
急诊科是医院最忙碌的地方,也是接触病种最多、重症患者最集中、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之一。这次疫情暴发后,急诊副主任高新海染上新冠在家仅休息了2天就回到岗位,因为急诊有很多病人等着救治。抢救室复苏室里,高新海发现有66岁肺部严重感染的张阿姨突然呼吸窘迫,血压偏低,血氧饱和度降到70%左右。
高新海立即给老人面罩吸氧,但仍然没有好转。高新海迅速给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在他的积极抢救下,张阿姨的血氧饱和度和血压很快得到明显改善。此时,旁边的两位肺部大面积感染的危重老年患者也出现了情况。当时,高新海自己也发热40度,他服用了解热镇痛药物后,接着给另外一位70余岁老年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又给另一位患者进行吸痰、用药等处理。很快,3名重症患者转危为安。忙完这一切,高新海已汗流浃背,瘫坐在椅子上。
一星期下来,高新海瘦了12斤。春节前,张阿姨顺利出院回家过年,专门送来了锦旗、感谢信,夸赞高新海和急诊医务人员“高尚医德暖人心,带病工作救病人”。
高新海近三年辗转在防疫一线,尤其是这次疫情暴发,面对重重困难,他除了参与医院的救治工作,还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康复医院、老年护理院进行会诊、查房和授课。春节期间,高新海来到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巡诊,对老年患者的诊治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同时,还为3位外周静脉补液困难的老人进行了深静脉置管,及时解决了社区医院老人静脉补液难的问题。
哪里有危重病人,总有急诊党员忙碌的身影
急诊收治的病人大多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要求医务人员尽早发现、及时抢救、果断处置,患者的生与死有时就在一瞬间。
有天,门急诊护士长张锦敏看到一位老太喘着粗气,坐在候诊椅上,面色难看。张锦敏判断这是一名急危重症患者,立马推来轮椅,叫上还在排队的老先生,开通紧急绿色通道,直接送到抢救室,立即给老太予以心电监护,吸氧,开通静脉、抽血,患者的氧饱和度当时仅有70%。
“病人氧饱和上不来,病情危重。”张锦敏一边通知医生,一边与病人家属沟通,征求意见是否考虑气管插管。最后,患者顺利插管,用上呼吸机,很快脱离了危险,氧饱和恢复到了95%,面色也红润了。
然而,抢救是成功了,但插管带来的不适让病人烦躁不安。张锦敏立马叫来家属,告知有关注意事项,并附下身子,轻声在患者耳畔叮嘱,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安慰,给患者鼓励,老太太的情绪很快稳定下来,还向张锦敏竖起大拇指表示配合和感谢。
“这次疫情冲击,是我职业生涯里从未遇见过的。”张锦敏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一天救治了30多名患者,下班时她已感到身体阵阵发冷,但她坚持在办公室里调整班头、增派好急诊人手后才回家。
“急诊的党员在这场疫情防控中勇挑重担,处处打头阵、当先锋。”张鶄感慨地说。有38年党龄的急诊科主任陆燕燕整个疫情期间既要安排科里的日常工作,参与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又要参加院内、区内新冠疑似病例会诊,哪里有危重病人,总能看到她紧张而忙碌的身影。
眼尖手快,患者的蛛丝马迹难逃他们眼睛
党员带好头,群众齐跟上。急诊“大块头”护士姜晶晶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也是急诊护理骨干。别看她“块头”大,工作起来眼尖手快,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娴熟的急救技术,危重症患者的蛛丝马迹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这天,姜晶晶上完中班已是晚上8点,正准备下班的她经过急诊预检台,看到行色匆匆的一对兄弟需要轮椅,姜晶晶帮助他们取到自助轮椅车后,赶紧和他们一起前往门口一辆私家车搬运他们的父亲。当姜晶晶看到俩兄弟艰难地把父亲搬出来时,发现老人已面色苍白,再一摸颈动脉搏动,几乎消失。姜晶晶二话没说,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将患者推入抢救室,当时已没有床位可以放置,她快速呼叫抢救室医生和护士,并将患者放在抢救室地上进行心肺复苏。
老人两个儿子一下子就懵了,前面还在家吃饭的父亲,这一刻已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医护第一时间为患者用上心肺复苏机,并给予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患者逐渐恢复了生命迹象。经过医护一个多小时全力抢救,把患者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不是你的眼尖,父亲的命都难保。您是我们的大恩人啊!”两个儿子不停地向姜晶晶道谢。
张鶄说,疫情以来,市北医院急诊医护是“白+黑、5+2”每天都在与死神赛跑,在其他科室医务人员积极配合和支援下,从死亡线上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换来万家团圆。
作者:唐闻佳 喻文龙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