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结合重点产业与区域发展需求,上海计划重组和新建一批市重点实验室,另组建若干市区共建市重点实验室。
9日下午,上海市科委公布《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方案(2023—2025年)》(下称“方案”),提出在信息、医药、农业、制造、工程、能源、材料、数理、化学、生物学、海洋、环境、天文与空间、地球科学、综合交叉15个领域布局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资料图)
根据计划,在先期发布2023—2025年建设发展方案作为总体规划后,在2024年底前逐个出台所有领域布局规划,定期发布公开指南。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下称“市重”)是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上海共有市重170家,承担国家级项目和每百人获立项数在上海各类科研平台中名列前茅,取得了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市重仍存在一些问题不足,例如顶层设计仍需完善,原始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还需加强等。
随着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加快从形成基本框架向形成核心功能迈进,也对市重的布局有了新要求。
上海市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加强市重等基地布局,形成战略目标明确、运行机制高效、资源整合有力的高水平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
同时,方案也提出,科学探索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科研范式呈现多学科交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等新的特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正重塑产业体系并催生“核爆点”,创造出更丰富的未来场景和创新价值。市重建设亟待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抢占科技制高点和产业增长点,在育新机、开新局中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方案围绕强化实验室功能定位、强化重大科研任务引领、强化高水平人才引育、强化条件保障和多元投入、强化产学研合作和产业赋能、强化创新文化营造六个方面建设市重。
比如,明确基础研究类、应用基础研究类市重侧重于提出本领域新原理、新方法,提升学术影响力,开展原始创新;前沿技术研究类市重侧重于推动本领域技术更新和自主发展,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工程化实现;市区共建类市重侧重于推动科技赋能“3+6”产业、“五大新城”建设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还将优化人员职称职务晋升机制,对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分类聘用和管理,制定以创新成果质量和贡献、重大攻关任务完成情况等为依据的评价标准。
根据方案,在市重的评估与退出方面,将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按领域对市重周期内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突出动态调整、优胜劣汰,对于评估成绩不佳的市重,按规定予以调整或撤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