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发布公告,为进一步加强设摊经营活动管理,规范市民集市、创意夜市、分时步行街、超出门窗和外墙经营(简称外摆位)等新型设摊行为,相关部门研究拟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指导意见》明确,严禁无序设摊和跨门经营。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公共场所设摊经营、兜售物品以及堆放物品。上海道路两侧和广场周围建(构)筑物内的经营者不得擅自超出门窗和外墙经营。
在此基础上,允许设摊开放区有序设摊。区人民政府会同市有关部门根据需要,综合考虑市民需求、市容环境卫生、交通安全、公共安全、食品安全、“菜篮子”供应保障等因素,可以划定设摊开放区,设置特色点、疏导点、管控点。
(相关资料图)
特色点是以新型业态为主,符合城市高品质要求,品牌化、主题化、特色化的集市、夜市、外摆位、限时步行街等点位;疏导点是以服务基本民生为主,采取入场入室经营的点位;管控点是以销售自产农副产品为主,利用闲置空间经营的点位。
《指导意见》鼓励打造特色业态。引导各区在全市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水岸夜生活体验区等重点区域优先设置特色点。特色点以符合食品安全的特色食品、文化体验为主,鼓励创新创业、支持原创品牌、展现工匠精神、传递海派风情、展示本地特色、营造生活氛围,既能满足市民需求,又能体现“上海味”“时尚潮”“国际范”。
上海有序放开设摊,释放什么信号?
早在去年12月1日,新版《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其中规定“由区人民政府会同市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可以划定一定的公共区域用于从事经营活动”,被认为是放开设摊的信号。如今《意见》的发布,再一次明确了“上海将有序放开设摊”的讯号,也回答了可在哪里摆摊、怎么管理等备受关注的问题。
“有序设摊”“分区管理”,体现了破立并举的管理思路。比如,赋权区政府划定设摊开放区,设置特色点、疏导点、管控点。
其中,特色点是以新型业态为主,符合城市高品质要求,品牌化、主题化、特色化的集市、夜市、外摆位、限时步行街等点位;疏导点是以服务基本民生为主,采取入场入室经营的点位;管控点是以销售自产农副产品为主,利用闲置空间经营的点位。这种分门别类的制度设计,既便于职能部门精准管理,也便于摊主找准定位、按需摆摊,还有利于市民按图索骥、方便消费。
小摊点,一头连着摊贩的个体生计,一头连着民众的生活便利。可以说,它反映着民生的底色,也映衬出城市治理的温度。
诚如相关部门在《意见》的起草说明中指出,“近年来,人民群众对‘烟火味’的需求颇有期待。”所谓烟火味,氤氲在大街小巷之间,飘扬在世道人心之中。无论“小修小补”服务的回归,还是家门口的小摊点,都让人看到生活应有的样子,感受到熨帖人心的烟火气。事实证明,设摊与城市是兼容的,大城市也可以容下小摊小贩、“小修小补”服务。
当然,摆摊也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治理难题。如何进一步营造整洁有序又充满活力的市容环境,如何更全面满足市民对高品质、亲民化生活的要求,考验相关部门的治理智慧。
表面看起来,整洁有序与充满活力是相冲突的,但实际上,精细找到切入点,完全可以把握平衡,实现利益最大化,让市民体会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又不至于被无序、噪音等问题所困扰。
这次《意见》的发布,正体现了这一点。全市划定严禁区、严控区、控制区,实行分类分区管理,体现了一张一弛,既要“放得开”又要“管得住”。比如,桥梁、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以及学校、医院、交通枢纽、重大活动场所100米范围内等区域,不得开展设摊经营活动,就属于公共利益最大化,自然会得到市民理解和支持。
即便在控制区也不等于撒手不管,也要因势利导,合理疏导,兼顾整洁有序、充满活力。在程序上,“实施方案应征求周边市民意见,建立设置和撤销机制,并向社会公布”。
此外,《意见》对于打造特色业态也颇多用心。在相关区域设置特色点,传递海派风情、展示本地特色,既能满足市民需求,又能体现“上海味”“时尚潮”“国际范”,赋予了小摊点更丰富更品质化的内涵,何乐而不为?
一定程度上说,充满烟火气的市容,才是最慰藉人心的市容。《意见》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吸纳民间智慧也是城市治理的重要一环。群策群力,让设摊管理更规范,让城市烟火气更浓厚,让市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时评】
商务部呼吁让“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小事何以引发大关注?
如何让“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城市生活,还需要出台更细致的政策,在市民需求和城市治理间找到平衡点。
近日,商务部呼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地回归百姓生活,鼓励各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圈一策,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消息一出便引发极大关注,广大网友纷纷点赞,认为此举事关民生,有助于提升城市烟火气。
上一次类似的“小”事引发“大”关注,是2020年全国各地为“地摊经济”松绑。当时,中央文明办还出台了支撑政策:在全国文明城市评测中,明确要求不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考核内容。从各地后续的反馈来看,松绑“地摊经济”为当时各地应对疫情冲击,加快恢复、稳定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事又一次引发“大”关注,首先因为其中藏着人们的刚需。 “小修小补”涉及的配钥匙、改裤腿等服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随着城市的发展、管理的规范,提供“小修小补”的摊位却因为付不起店租、有碍市容等原因,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甚至悄然消失。
然而,“小修小补”的需求依旧存在。尤其是对于老年群体而言,“缝缝补补又三年”不仅是生活所需,还包含着物尽其用、厉行节约的朴素传统。面对“小修小补”之处越来越少、越来越偏的状况,老年人还会打听寻找,年轻人因精力有限,大多秉持“坏了就扔”的生活理念。
当然,呼吁“小修小补”回归,也要看到其日渐消失的现实原因。从生存角度而言,小摊辐射范围小,盈利能力有限,难以支付正常的商铺租金,如果不做事先规划,很容易出现脏乱差的经营场面。正如地摊经济复苏时,有些城市也曾出现市容市貌管理难、交通管理成本上升等问题。如何让“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城市生活,还需要出台更细致的政策,在市民需求和城市治理间找到平衡点。
值得庆幸的是,已有一些先行园区做了有益探索。笔者居住小区附近的创享塔园区,从去年8月起,就以“摊位免租金、商户仅需支付水电费”的形式,向社会广泛招募能提供修锁、刻章、改衣等服务的手艺师傅。近日,笔者前往现场时发现,半年多过去了,手艺师傅们日益增多,服务内容不断延展。园区提供的分隔铺位,虽然让渡了租金收益,但也吸引了更多周边小区的居民来到园区消费,对园区其他商户起到很好的引流、导客作用。因此,从总体看,他们的探索实现了便民和规范相融、小摊与园区共赢。
事实上,创享塔园区的管理逻辑并不复杂,和西湖景区免门票吸引游客消费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此次商务部呼吁“小修小补”有序回归,打造便民生活圈,鉴于小摊大多缺乏支付高额租金的能力,必然需要街道、社区、园区、商圈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先为便民服务找到生存空间,让市民在享受生活便利同时,实现拉动人气、复苏经济的共赢目标。
(来源:澎湃新闻、上观新闻)
综合编辑:韩璐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