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丹)北京时间3月6日4时36分迎来惊蛰节气,标志仲春时节开始。此时节,春回大地,一派万物复苏的景象,桃红柳绿,春水初涨,春雷将乍响,蛰虫也慢慢苏醒。近日的申城天气颇为应景,上周开启的“升温大戏”持续热演,今天晴暖“加码”,最高气温奔着2字头而去,春天的大门已经打开。
这波全国大范围回暖的天气将延续至3月中旬初,使得全国入春进程大幅度北跳,长江流域入春时间可能较常年提前半个月,华北平原或提前将近一个月。未来一周,上海的气温稳步上升,到了2月9日到10日,最高气温将攀升至25℃,最低气温也会有14℃。从体感来看,别说初春了,说是初夏都不为过。只不过,三月天孩儿面,乍暖还寒总有时,本周末随着一股冷空气南下,雨水现身,北风再起,气温也将被“拦腰砍断”,寒冷暂时回归。据预报,下周初,最高气温会跌至10℃,最低气温预计只有5℃。
惊蛰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又被称为“启蛰”,“蛰”意为“藏”,有天气回暖、春雷始鸣、叫醒越冬虫蚁的意思。这两个字既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又代表汉字的意境之美。只不过,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上海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上海昆虫学会理事汤亮说,惊蛰前后,气温升高,多有春雨,许多植物开始复苏发芽。伴随植物新芽的长出,许多蛰伏的昆虫也在这时慢慢苏醒,开始活动。“对昆虫而言,经过了漫长的冬季,惊蛰的到来意味着好日子要开始:食物即将充沛。蛰伏的昆虫在惊蛰后慢慢苏醒,通过繁殖慢慢恢复个体数量。而这些恢复数量的昆虫种群又为其他动物尤其是鸟类提供了大量的食物,也为植物的开花授粉。因此,惊蛰是每年夏秋物种蝶舞鸟鸣、果实累累的起点。”在上海,常见的蛰虫有疑步甲、黑脉蛱蝶、樟蚕蛾等。
如果说,“惊蛰”这一节气名和虫息息相关,那么,“惊蛰”三候描述的正是鸟儿们在此时节中的活跃表现,比如,二候里的仓庚鸣、三候的鹰化为鸠,都是在透露着春天的信息。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自然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何鑫博士说:“仓庚指的是黄鹂,在上海并不常见。其实,‘仓庚鸣’不仅仅指黄鹂开始鸣叫,而是指鸟类在春季进入繁殖期后通过歌唱求偶的行为,白头鹎、乌鸫鸟、棕背伯劳都是上海惊蛰里的‘歌唱家’。对于三候‘鹰化为鸠’,民间有多种解释,一种说的是,鹰这样的猛禽纷纷北返,杜鹃从南方回归。在上海,除了能看到红隼、凤头鹰等留鸟猛禽外,普通鵟、游隼等在上海越冬的猛禽会在此时离开上海。只不过,上海的‘鹰’走了,欲见‘鸠’却还得等上一段时间。杜鹃往往要在临近夏季的五六月份才会飞来。”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