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山区逸仙养老院,
位于塘后支路19-21号,
地处黄浦江、长江口汇流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毗邻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
环境清幽、鸟语花香,
本该是颐养天年的乐园。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
那里紧挨着一片“垃圾场”,
脏乱恶臭、蚊蝇乱飞、杂草丛生
……
住在这里的王季庄等老人,
写了一封又一封求助信,
亟盼垃圾能彻底清理。
老人们称,日积月累,养老院附近的垃圾有增无减,臭气无孔不入。新民晚报记者 季晟祯 摄(下同)
萦绕的心结
2021年5月,时年87岁的王季庄入住逸仙养老院。让她不曾料到的是,此后生活的重心竟是围绕着“除垃圾”。
见新民晚报记者前来,她慢慢踱回自己的房间,戴上助听器。在老人的引领下,从6楼阳台窗户俯瞰,裸露土地、破败矮楼、成块菜园和大小不一的积水潭映入眼帘。更扎眼的是,自西向东,垃圾“泛滥”,一望无边。
这片“垃圾场”与养老院仅隔着一道不宽的灌木带,东西两侧,各有一扇铁门,四周被水泥砖墙包围。而墙外就是塘后支路。
拾荒者翻墙进来“淘宝”。
王季庄说,这片荒地无人管理,时常看见有人丢下大包小包垃圾,扬长而去。拾荒者翻墙进来“淘宝”,捕鱼者以此作为宰鱼的好地方。周边居民更是“不遑多让”:开荒种菜,浇水施肥。
日积月累,垃圾有增无减,刮大风时尘土飞扬,空气里弥漫着腐臭味,久久不散。尤其遇到夏季或者黄梅天,蚊蝇乱飞,积水潭发黑泛臭,泛起蒸腾……尽管门窗紧闭,臭气还是无孔不入。
发出的求助
逸仙养老院住着300多位老人,平均年龄85岁。这些人,有些是需要全护理的重症病人,有些是失智失能者,能向外求助投诉的少之又少。
薛宛琴生于1936年,退休前是一位高级工程师,也是养老院第一位为“垃圾场”发起投诉的人。起初,她还不太熟悉电脑操作,费了好几天功夫才顺利注册信访网站,由此开启维权之路。
薛宛琴在相关政府部门官网上求助。
后来,因不适应养老院生活,薛宛琴退院回家。临走时,她又把这份重担“托付”给了王季庄——老人1952年考取北京大学,是上世纪50年代的留苏生,曾在高校任职。“她让我继续发声,帮帮大家。”王季庄说。
谈及这些年向各部门写过的信件,王季庄如数家珍。打开电脑,数着屏幕里的信件,一封、两封、三封、四封……密密麻麻的文字背后,是老人的坚持,更是无奈。
老人们联名发出求助信。
无尽的等待
在王季庄看来,和龚丽珍相比,自己的这点付出根本“不算什么”。
2020年12月25日,时年87岁的龚丽珍入住逸仙养老院。这些年,院里一些老人离开,又有新人进来。不变的是,龚丽珍年年在投诉。她,也是养老院全体老人的代表之一。
“我失聪,但嗅觉很灵,从入住算起,几乎每天都为垃圾臭味苦恼。”坐在沙发上,一边吸着氧气,龚丽珍说话有些喘。不会使用电子产品,只能靠手写投诉信;不能出门邮寄,就托每天来院里送报的邮递员帮忙。
从一沓厚厚的求助信打印件里,龚丽珍抽出其中一封联名信,上面是近70位养老院老人的签名。联名信的末尾,写着“急盼!急盼!”,落款日期是2021年7月24日。
最新消息近日传来:
紧挨养老院的“垃圾场”
终于彻底得到清理
▽
“谢谢新民晚报,垃圾终于彻底清理了!一解我们的心结。”电话那头,王季庄的语气轻快,难掩激动。
垃圾清理后,眼前画面与之前判若两景。
见记者再次前来,89岁的王季庄很开心,忙不迭地说起“垃圾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说,报道刊登后不久,只见每天四五辆铲车进场作业,清垃圾,除菜地。从6楼阳台窗户俯瞰,眼前画面与之前判若两景——成块菜园和大小不一积水潭“消失”了,自西向东,原本一望无际的垃圾更是没了踪影,只留下地面上明显的铲车痕迹。
铲车开始进场作业
她透露,相关部门还张贴公告,要求对“垃圾场”严格管理,严禁无关人员进出,以保证洁净得以持久。“不光是我,整个养老院都沸腾了!” 王季庄坦言,以前每逢雨天,积水潭的臭味,扑鼻而来;天热时,受蚊蝇叮咬,满身包块,抓痒到血痕累累,无法入睡。“清空这些,以后可不用再遭罪,实在太好太好太好了。”老人连着说了三个“太好”,脸上绽放着开怀的笑容,令人动容。
和王季庄一样,90岁的龚丽珍也高兴坏了。“我逢人就说,一连打印了好几份报道。”踏入她的房间,只见桌上整齐摆着2月27日新民晚报的报道。在她看来,努力许久,老人们的声音终于得以被“听见”。
老人收藏着之前报道
她谈到,自打垃圾清理后,每天都会开窗呼吸清新空气,晒晒太阳,看看江面轮船。而类似这样稀松平常的晚年生活,放在以前,压根不敢想。“得知垃圾问题解决,看见老人开心,也是我们晚辈最大的快乐。”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季晟祯
编辑:龚紫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