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门街道打造社区智慧养老2.0版本,启用全市首个24小时老年人应急服务中心,推出“1+3”养老服务模式;南京东路街道融合养老、医疗、文体等功能,打造“零距离家园”服务综合体……3月14日下午,黄浦区首场基层治理媒体通气会召开,以“零距离家园”工程与“一街一路”建设为主题,各街道发布年度重点工作项目。记者发现,其中不少内容聚焦为老服务。
南京东路街道聚焦“城市之心·人文南东”愿景,着力打造高品质“10分钟社区生活圈”。“品·南东”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运营后,与“悦·南东”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营·南东”街道营商服务中心协同联动,融合养老、托幼、医疗、文体等功能,形成“社区生活圈”的中心节点和核心阵地,辐射南东全域,提供多样化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同时,街道也在健全“1+2+X”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推动“文、体、医、食、康、养”六维升级,打造坐拥“无敌河景”的长者照护之家,新建福海日托所、社区食堂,新增社区卫生服务站,做亮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让更多老人在南东“幸福颐养”。
老西门街道建有全市首个24小时老年人应急服务中心。在这个中心里,具有专业应急服务经验的人员全天候待命,通过老人家中的应急服务铃与睡眠监测带,24小时进行数据监测和异常情况报告,再加上居委和应急中心的联动,确保应急救援第一时间响应,确保15分钟内可到达老人家中提供现场应急服务。
(资料图片)
外滩街道正在拓展原本单一性、私人化的家庭适老化改造思路,以老年视角构建幸福晚年,探索构建“居家-楼栋-小区-街区”整体联动、多元性、共享化的系统模型。一方面,关注老人的生理状况,聚焦硬件打造,在不同生活场景设计更安全、便捷、舒适的助老设施。另一方面,兼顾老人的心理需求,优化软件配套,在不同空间营造尊老、爱老、助老、扶老的老年友好氛围,推动“老有所养”升级为“老有颐养”。
瑞金二路街道老龄化程度高达42.6%。近年来,针对这一现状,街道建设了1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个分中心、16个助老公益站,形成“医、食、住、行”36计服务清单,出台八项养老服务补贴,为社区老人提供精准服务。今年,街道将继续加大养老服务覆盖面,打造公益为老助餐2.0版,拓展与市场化优质餐饮企业合作的渠道,进一步探索区域适老化改造,深化医养结合应用,推动养老服务能级提升。
淮海中路街道如何服务老人?围绕“一老”,街道有效解决8位80岁以上二级旧里高龄老人马桶清理不便问题。此外,还在打造上海首发的一项适老化改造项目,为辖区老人提供更安全、更温馨的社区生活环境。
豫园街道打造“‘豫’老为善”服务品牌,围绕黄浦区“五边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聚焦老人“食、住、行、身、心”五方面,做到“五个老有”——老有“康食”、老有“安住”、老有“健行”、老有“强身”、老有“乐心”,推出“邑家亲”、“掌上梨园”、“忆不容迟”等20项健康关爱服务项目。
打浦桥街道着力推进“丽蒙宜居生活圈”建设,以“浦汇·记忆里”日间照料中心为服务基地,全面推进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开展关怀认知障碍人群、长护险照护、家庭照护床位试点、慢性病指导及健康监测等服务。
小东门街道在打造“一街一路”示范街区的过程中,将聚焦老太平弄街区,以建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核心,围绕“生活圈+”“道路+”“公园+”“智能化+”“人民民主+”,统筹规划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打造老年关爱、青年向往、儿童友好的多元化品质街区。
半淞园路街道正在有序推动城市更新,全力推进保屯路211弄小梁薄板旧住房成套改造,使旧住房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受益,早日获得舒适的居住环境。在此过程中,街道注重提炼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形成了首个“两旧”改造群众工作法。
五里桥街道居民老龄化程度较高,老年人高龄化、空巢化、独居化趋势明显。虽然不同年龄段、不同情况的老人需求各不相同,但养老“不离家庭、不离社区”是广大老年人的共同心声。基于此,街道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扩大养联体“朋友圈”,丰富居家颐养“项目库”,用足智慧养老“大数据”,升级养老顾问小程序,让社区老人一键自助享受个性化养老服务解决方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