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复兴公园量身定做的“斐茗椅”。
临近春分节气,申城处处玉兰花开。南昌路口,嵌于高楼与居民区间的口袋公园玉兰园,含苞吐萼的玉兰树下新添3处玉兰花瓣形态座椅,取名“飞花”。在周边工作的市人大代表金缨,每每午休经过时都会停下脚步坐一坐。她还有另一重身份,“飞花”的认建认养者之一。
【资料图】
这是黄浦区日前推出的一批艺术范座椅之一,并从绿化认养中汲取灵感,探索共建共享模式。
《本市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的工作方案》出台近两年来,上海街头巷尾已优化提升超1.5万处休憩座椅。以“一张座椅”为契机,从有地方坐、坐得下来,发展为大家愿意坐,选址考虑有风景、有需求,设计囊括人文艺术、情感表达,“城市家具”让市民在社区街角享受家一样的温馨舒适。
但创新实践也带来另一种声音:如何避免为美而美、无人问津?
“好的公共服务产品要美,但也要把握实用功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刘悦来认为,“好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开放的,对人们日常生活开放;应当是美观的,也是实用的。”艺术评论家王南溟同样表示,“城市基础设施”向“城市家具”的转变,透露出城市空间是作为家的延伸,“艺术设计转化为百姓家门口的‘家具’,是公共空间与人接触最密切的产品,最终指向居民体验感和获得感”。
触手可及——好设计好灵感有了公共产品承载
“飞花”汲取早春玉兰临风皎皎的万千姿态。本报记者 袁婧摄
玉兰花座椅,落地玉兰园。
青年设计师李兵欣喜于自己的“飞花”参赛设计稿能在居民家门口“成真”,更欣喜于周边人来人往,不时有人在玉兰树下坐坐。“有了公共服务产品的承载,我的灵感被更多人看见,很值得!”
最初,它是上海上大建筑设计院投稿2022年“环复兴公园艺术季”比赛的作品。“我们根据玉兰园特色,从剪纸的心形图案中获取灵感,汲取自早春玉兰的临风皎皎姿态,最终设计为散落在地上的花瓣式样,一半春色、一半诗意。”李兵介绍,因为造型写意,似花非花,所以取名“飞花”。他眼中,“飞花”是座椅,也是景致,“好景致要有人赏,才更好”。
据悉,包括这一点位在内,黄浦区新一批公共座椅的设计、选址都经过推敲,充分考量市民需求,将坐下休憩的需求与美丽街区建设、公园绿地新改建等相结合,首选规划设置在开放式公园绿地等公共区域。“同时满足使用需求和情感需求,城市才更有温度。”黄浦区绿化市容管理局绿化灯景科副科长彭佳宇解释。
因此,去年底打开围墙的复兴公园,新增的座椅放在了公园临街位置,让公园延伸边界有了更多可能。90后设计师何正昊,正是借鉴公园本身的法国古典式风格,将中西文化交融碰撞,最终酝酿出咖啡与茗茶对话的“斐茗椅”。“复兴公园是我童年上下学必经之路,我想让途经的市民也能欣赏到美。”
“有座椅,就意味着有交流。前期需要观察调研,居民喜欢在哪儿交流。”王南溟认为,“城市家具”主体功能不局限于景观营造,更是让整个街区内成为产生交互的可能,满足市民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眼下,长宁区遵义路与娄山关路之间的这段长宁路,居民区密布,是附近居民买菜、就医的必经之路。有关部门经过调研,决定在此新增一排流线感公共座椅“环抱”大树,供市民歇歇脚。徐汇区长虹街区今年4月将投入使用的桂林西街“城市家具”,此前入选方案接受公众线上投票,老百姓的“偏爱”就在家门口实现。
共同参与——对美的守护将成市民生活一部分
明知道公共座椅有相关部门管养,但认建认养者金缨、吴颖午休仍忍不住去“亲近”:路过看到有人坐下,她们习惯性问问使用体验,闲暇时还会与其他认建者一起擦拭座椅,“自己亲身参与之后,会觉得‘家具’更有温暖感”。
“‘城市家具’是空间情感转化的催化剂,它可以活化人与空间的情感联系。促进城市空间‘感性转化’,同时满足人的使用需求和情感需求。”在刘悦来看来,对公共座椅进行“认养”,是其中的一种探索,“每一位参与者的主体性汇聚在一起,成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最好标注”。
“我们会设置铭牌,镶嵌在公共座椅上,将认捐单位或个人的名字刻上去。”彭佳宇说,这也是市民家门口公益的一种选择,可以来自己认捐的椅子上坐一坐,甚至做些志愿服务。
长宁路上,除了巡街的保障队员每天打扫座椅、清理落叶,周家桥街道的平安志愿者们每周也会走上街头打扫,保持街区干净整洁。“我们路过,还会看看一旁的非机动车,有没有摆放整齐,会不会影响景观。”一位志愿者说。
城市公共座椅建设不止于单一座椅,区域环境也能随之提升。“就像家庭装修,有了崭新的沙发,就想铺上地板,再粉刷一遍墙,主人自然更珍视爱惜。”在徐汇区,随着越来越多座椅涌现,12处公共草坪日前开放,口袋公园加紧建设,一群志愿者参与到背街小巷的治理当中……“从共建到共享,一把椅子就是城市文明培育的一个触媒,也是社区营造的起点。这一个个小点连接起来的,正是建构市民生活与城市文化的‘社会场’。”刘悦来这样注解。
王南溟以自己创建参与的“社区枢纽站”举例:停车棚经历了硬件提升、并植入艺术展览后,也点燃了小区居民对于艺术的热情。居民不仅主动了解艺术家想做什么,而且有强烈的意愿与艺术家一起去打造美丽家园。如今,主动维护这一空间的志愿者扩容至近20人,培育花卉、导览讲解,居民们各有分工。在王南溟看来,随着上海美丽街区、一街一路和口袋公园打造等工作的推进,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参与和守护将成为上海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是社会美育新路径”。
作者:王宛艺
编辑:范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