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正在清理蛛网般的架空线。 (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供图)
801.6公里有多远?相当于上海到武汉的距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过去5年间,上海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的攻坚团队踏遍大街小巷,清除了长达801.6公里的城市“蜘蛛网”。仰望天空,便是一片清朗的天际线。
据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介绍,到去年底,本市内环内共计完成217公里整治任务,内环内架空线入地率从29%提高到53%,内环内主干道入地率达80%、次干道达74%。另外,“申字型”高架沿线、苏州河沿线道架空线基本入地。
从今年开始,这项民心工程又迎来新挑战:以精细化为导向,以绣花功绘底色,100公里年度整治任务聚焦重点路段,令街区风韵再添精致范儿。
非清不可
拆“蛛网”,透蓝天,徐汇区中山南二路以豁然开朗的面貌展现在居民眼前。多年前,这条路却是另一番模样。家住附近的林晓记得很清楚,路边的空中线缆大多从茂密树冠中穿过,缠绕成黑乎乎、乱糟糟的线团。
曾经,林立的电线杆是一种城市符号。电线杆越多,说明这个区域用电负荷越大。而架设方便、接电入户容易等特点,让架空线成为一种传统而普遍的供电手段。据林晓回忆,有时候,两天不见就变了样,电话线、网络线、有线电视线……从特定视角看,团团黑线甚至能遮蔽天空,随之而来的是不容忽视的一些负面影响。
如此担忧,经年累月,淤积为城市痼疾。管理部门在一次次走访摸排中发现,众多干道街巷的架空线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除了难看、不安全外,还有一些居民反映,电话带杂音、电视飘雪花,都是弱电不给力造成的。很快,社会各方达成共识:这些“蜘蛛网”早拆早好。2018年起,上海全面启动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作,并被列入民心工程全力推进。
中山南二路是整治行动中因地施策、精细治理的微缩样本。据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项目经理李俊介绍,项目起于瑞金南路,止于天钥桥路,全长3.37公里,沿线新建9座电站及6处厢式变压器。从线缆入地、杆件归并、道路修复到功能优化,项目团队采取“一路一方案”的推进模式,有效避免了技术方案中的各种冲突、脱节问题。该项目自3月18日进入送电环节以来,已完成6座新建电站的送电工作,将于3月底全部完成,届时,沿线居民用电全部由架空线转为电缆供应。
分类精治
整治道路各具特点,手法同样大有门道。801.6公里整治成效的背后,上海正全速转动“创新引擎”,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上海样板”。
从全要素整治入手,环人民广场区域采取功能与品质并重、安全与舒适并重、形态与环境协调的提升策略,围绕优秀历史建筑以及历史街区,共拆除路灯、监控、信号灯、标志牌等各类杆件422根,合杆整治后新建综合杆166根,减杆率60.7%。
从景观微更新入手,架空线入地整治与中环跨苏州河桥下空间环境提升相结合,变出以“火烈鸟”“猎豹”“斑马”为主题的体育休闲空间,让原本灰暗单调的桥下空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
从市容环境整治入手,曹杨新村得益于多杆合一、杆箱隐形化设计、环浜沿线滨河绿带提升等一系列焕新行动,让花溪路亦如其名,成为集联通、共享、观景于一体的精品示范路为居民可感可享。
在技术之外,争取居民的理解支持也是关键。经验丰富的专家、默默服务的老党员,还有许多老街坊充分发挥志愿监督小分队的作用,大家合力打造美好家园。
新城市生态
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品质提升的新引擎。城市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也成为智能化、便民化、高效化的新城市生态的重要一环。
“美路”无止境,“智路”开先锋。据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的电力、通信等管线处于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的阶段,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不仅能提高城市电力和通信供应的可靠性,还扩大了电网的供电容量和信息通信容量,为城市数字化转型赋能。同时,新建综合杆具有数量大、分布广、设置密、带电源、通网络的特点,这些基础设施的超前布局和统筹建设,可以推动各类智慧城市应用场景的快速部署、快速落地。
细致和科技,将“看不见”变成了一道独特风景。下一战更加艰巨,也更加精彩。当前,管理部门聚焦重点,完善形成《上海市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民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方案》。其亮点之一是,以创建无架空线全要素整治示范片区为目标,打造多个新型基础设施融合性应用场景,最终让民心工程提质增效,老百姓更加受益。
作者:史博臻张天驰
编辑:傅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