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肿瘤康复患者渴望在社区就能获得高质量的康复服务。昨天,“肿瘤康复促进赋能培训”慈善公益项目启动,上海市抗癌协会康复管理专委会同期成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签署的“肿瘤康复促进工作者赋能培训”慈善公益项目正式启动。
根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上海市恶性肿瘤报告》,上海户籍人口癌症的年新发病人数为8.87万人,发病率为607.6/10万。得益于筛查和诊疗技术进步,过去十年间,我国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总体稳步提升。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一份对2005年-2019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接受住院治疗的近30万肿瘤患者的生存报告显示:5年总生存率明显提升,达到71.3%,整体生存情况领跑全国,齐肩国际先进发达国家水平。经科学规范治疗,大量癌症患者可以长期生存。
(资料图片)
这些患者的社会心理支持、体能优化、社会功能恢复在肿瘤治疗中的积极作用也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肿瘤康复已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运动、营养学及临床各专科,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越来越得到全社会关注。然而,肿瘤患者系统康复促进在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上海市卫健委一级巡视员方秉华表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携手上海信托,通过“医疗+金融+慈善公益”的模式创新,以肿瘤康复促进及慢病管理为立足点,共同赋能肿瘤康复促进工作者,这一项赋能社区、普惠社会的创新工作是积极践行建设以市级医院为依托的优质高效整合型肿瘤医疗服务体系的创新探索。
新体系:“三驾马车”服务肿瘤患者康复
作为上海唯一三甲肿瘤专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致力于推动癌症的早期预防、规范诊疗、科学康复,形成多个以服务肿瘤患者全疾病周期的医务社工特色服务和智慧应用新场景。据其社工部对住院患者进行的《患者心理体验和应对方式调查问卷》显示:逾50%的治疗期癌症患者存在焦虑、疲惫、恐惧等多种心理困扰,贯穿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及晚期治疗全过程,46.77%的患者表示希望得到专业心理疏导。
为此,2013年3月起,肿瘤医院就启用“帮帮我”心理援助热线。十年来,肿瘤医院形成了完善的肿瘤患者心理社会支持体系,并正在构建肿瘤患者康复促进与管理体系。严谨高效的诊疗体系、心理社会支持体系和康复促进与管理体系正在成为肿瘤医院服务于上海肿瘤患者高质量康复发展工作的“三驾马车”,这一新体系也将全方位、立体式地帮助肿瘤患者与家人。
新概念:肿瘤康复促进工作者是谁
“肿瘤康复促进工作者赋能培训”慈善公益项目旨在提升基层肿瘤康复促进相关工作者在肿瘤诊疗、心理社会支持、运动营养等多学科领域基础知识、技能,构建具有科学性、实务性的肿瘤康复服务示范体系。
肿瘤康复促进工作者是一个全新概念,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顾文英提出。“这一概念是基于肿瘤患者康复的全人视角和全过程管理而提出,肿瘤患者的康复不仅需要医护的指导,还需要各级各类专业人员的帮助,包括基层医护工作者、医务社工、社区工作者、专业志愿者都与肿瘤患者的康复质量息息相关。”在顾文英看来,关系到肿瘤患者全人、全生命周期康复促进工作的人,都是肿瘤康复促进工作者,“患者自身和家属对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尤其关键,是健康第一责任人,所以,在这一项目中,我们还将探索开展患者参与工作。”
新模式:构建示范性社区健康管理中心
本次慈善公益项目由上海信托牵头设立的“上善”系列上信善医赋能(肿瘤康复培训)慈善信托出资支持,肿瘤医院面向基层为肿瘤康复促进工作者构建了全新的培训体系,学科知识包括不局限于肿瘤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的基础知识,还包括心理社会支持基本技能和运动营养、康复保健基本方法等。
同时,还将形成肿瘤患者康复现状的调研报告,构建示范性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形成示范性肿瘤康复促进品牌项目,以更好服务于上海肿瘤患者高质量康复医疗体系的建设。
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兵表示,上海信托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缘于2019年,开启首个合作项目——“青海地区远程会诊平台项目和医护培训项目”,并支持青海当地医生前往上海肿瘤医院进行为期6个月的进修学习,本次项目对原有的单一的医护课程培训进行了升级,是更贴近实际需求的定制化医护能力提升项目。
上海市抗癌协会康复管理专委会同期成立,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院长、上海市抗癌协会康复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胡雁介绍了专委会三年行动计划。根据计划,未来三年将补齐肿瘤全程管理中的“康复管理短板”,倡导整合康复管理理念,以“扶本、控症、慰灵、生存照护”为核心内容,打造整合医学的康复典型范例。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源:受访方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