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开心电图、超声诊室,CT检查的范围从胸部拓展到头部、腹部、四肢……近来,社区医疗服务持续“上新”的背后,是上海基层医疗整体增能的“加速度”效应。
(资料图)
今年2月召开的2023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明确,上海将全面推进医疗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强化社区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康复护理功能”。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升级的方向日趋明确,一个现实问题也随之而来:在优质医疗资源林立的上海,最基层的医疗机构如何以新作为赢得新地位?有专家分析,对社区医疗机构而言,走好发展路,“上下联动”思维不可或缺。所谓向下,就是要紧贴百姓的需求;向上,则要寻找外部专业“牵引力”。
抓住“过渡期”,集中火力培养人才
上海基层医疗机构扩容增能,“硬核装备”持续向社区倾斜。在嘉定安亭镇,不少居民记得,今年1月,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粉色集装箱,这正是中心新添置的方舱CT。
“自1月7日方舱CT正式启用,中心每日CT检查量约50人次,近来检查人数有所下降。”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沈志萍告诉记者,放射科有一名副主任医师,具备读片能力,但该中心目前仍采取了较稳妥的做法,即把患者的检查信息上传至安亭医院区域影像中心。一般情况下,半小时内即可得到相关专家出具的正式报告。
新设备的到来,确实给社区带来了新挑战、新机会。要抓住这个机会,也需要付出耐心。沈志萍坦言:“挂靠上级医院读片,只是过渡之举。只有将自己的人才培养起来,才是提升中心诊疗能力的关键所在。”
开年后,沈志萍有了一系列新打算:选派社区医生到上海市肺科医院进修,争取将肿瘤早筛项目推广到居民家门口;选派一名副主任医师前往嘉定区中心医院放射科脱产学习3个月,除胸部CT外,计划开展腰椎、颈椎、头颅、骨折等CT检查项目。沈志萍透露,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泰分中心改扩建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计划于今年上半年投入运行,届时将同步开展X线、CT、彩超等项目,更好满足患者需求。
牵手更多后援,为社区医疗注入“牵引力”
在上海,闵行区率先在社区推出CT配置安装。今年春节前,CT已全部安装到位。
在闵行区古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T检查从上一轮新冠疫情仅覆盖胸部开始,如今已拓展到头颅、腹部、四肢、关节等,并可以进行三维重建。“这对于腰腿痛病人的诊断与后续治疗非常有帮助,社区医生现在真是多了一个好助手。过去,没有这个,社区医生只能摆摆手,推荐病人去上级医院看病。”一位医生这样告诉记者。
其实,这家社区医疗机构本身就有放射科医生、技师,与此同时,他们还有“后援支撑”——社区的CT影像借助医联体,传送到闵行区中心医院,由专家读片。
“上级医院对我们很支持,尽管他们自己的工作量也很大,但无论多晚,专家们都会帮助我们,很多读片时间显示都在凌晨。”古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沈真原介绍,现在,居民的CT影像检查结果不仅在社区可取,也可登录闵行统一的“闵行捷医”App查询。手机可查的好处不仅仅在于便捷,可以放大的影像报告还方便了市民前往上级医院就诊时给医生参考、比对,尽可能减少重复检查。
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上海基层医疗里的“优等生”,2022年获得上海市质量金奖,这是上海市第一次将最高质量荣誉颁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年,中心也入选了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名单。
当然,老百姓前来看病,不一定看“铭牌”,而是看名医。在这个社区医疗机构,口腔科、中医科、儿科等科室发展均衡,仅儿科每天的门诊量就超过100人次;此外,华山医院、龙华医院、第五人民医院以及名老中医等在此开设的专病专家联合门诊,颇受居民欢迎。
“名医”到访的背后,确实是政策“红利”在释放。上海是最早启动社区卫生机构改革的地区,连续多年的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都涉及社区医疗服务的投入,如智慧健康驿站、社区示范性康复中心以及中医特色示范服务站等。正是得益于这些政策的落地,社区医疗机构才能有机会站在时代的交汇点。
“这一项项政策的春风,激励着我们改变。”这是记者在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在政策的支持下,闵行区与复旦大学签约共建医教研协同型健康服务体系,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签署《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越来越多的外部“牵引力”注入这家社区医疗机构。
沙漠里没有弱草,大海里少有弱鱼,环境造就了这家医疗机构的持续进阶。
背靠专业力量,打造触手可及的“康复港湾”
记者注意到,在上海一批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清单”上,“社区康复”颇受关注。据上海市卫健委消息,截至去年11月,上海市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总数已达到91家。今年,上海计划建设第三批20家社区康复中心。
“老百姓到三甲医院与到社区医院,对就医的期待是不同的。社区医疗今天想好到底要做什么,决定了明天是否能真正走出一条自己的新路。”沪上一名三甲医院教授举例谈到,都知道康复诊疗资源很稀缺,但大众又很需要,那么今后说到康复,能否让老百姓第一时间想到去社区呢?既然政策持续鼓劲,社区也有干劲,能否让康复成为撬动社区医疗下一轮发展的“新奇点”呢?
眼下,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谋划未来:围绕社区康复,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看到患者在自己手中康复,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康复治疗师姜航宇将这份奇妙的体验比作“秋收”——长久努力没有白费,患者真的康复了。
70岁的王老伯摔跤之后,因右手撑地导致前臂骨折,他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做了手术,完成内固定。不过,术后一个月,他的右手依旧无法完成日常功能。更糟的是,右手骨折处疼痛未散,雨天更甚。手术技术很精湛,但康复没跟上。王老伯找到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年,这里成为上海市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姜航宇成了他的专职康复治疗师。
“我们前期以消除肿胀、疼痛为主,在无痛范围内慢慢训练肌肉力量。”姜航宇向老人耐心解释一整套的康复计划。
王老伯很信任眼前这名1999年出生的年轻人,跟着他的康复计划一步步来,他的右手渐渐不怎么痛了,随着关节活动度提升,他也能做一些日常活动了。“医生,我现在能用右手穿衣服了。”“我能拧毛巾了!”……每获得一点小进步,王老伯都会与姜航宇分享。一个半月后,王老伯的右手彻底康复,对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添了一份亲近与信任。
“康复产业在中国还是一片蓝海,随着观念、条件的改善,康复市场会越来越大。”在患者的一次次认可中,姜航宇也对社区康复的前景越来越看好。
推动社区康复中心建设,光有激情不够。在前期布局下,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选派全科副主任医师钟伟前往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脱产进修,今年11月,其执业范围可加挂康复医学。与此同时,该中心9名康复治疗师将分批前往养志康复医院进行全脱产半年至一年的进修。有了专业“外援”的学科支撑,让沈志萍对社区康复规划更有信心:未来,这里还计划通过改扩建,打造一个120平方米的康复大厅,并将周边花园纳入康复体系,为周边居民构筑一个触手可及的“康复港湾”。
作者:唐闻佳李晨琰
编辑:傅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