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姜天涯 顾筝
这是一个近似“无厘头”的问题,感觉只能收到一只“侬吃饱了”的眼神。
但在读者眼里“早生几十年,只只是打桩模子”的写稿小分队,拿着这个问题,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
(相关资料图)
倒也不是小分队如此社牛,而是不管上海这座城市如何变样,外滩始终还是外滩。它永远都不会是去过要被开除“沪籍”的地方。
01
“每个上海人都曾经走到过外滩”,这是编辑部前两年讨论的一个选题。
这句话一出,大家都在心里暗暗点了个头。
以前上海没有那么多娱乐场地,当说白相的时候,大概率指的就是外滩、人民广场。
2021年5月2日的外滩
游人如织
70年代,知青回城探亲,他们会选择在外滩拍照。照片放进行李里,既解思乡之情,也带去给老乡们看看上海的样貌(
侬还记得为啥要在外滩拍照伐
)。
80年代,约会地点没那么多,外滩情人墙成了不少“前浪”的选择。
90年代,东方明珠建成,又有市民到此见证新地标的建成。
外滩在每个上海人或游客的生活中会占据一张照片的位置,翻开家庭照相簿,会有和外滩的合影,时间久远到,可能连自己都忘了。
而时至今日,上海地标性建筑和网红打卡点层出不穷,那我们为什么还去外滩?
2022年6月9日的外滩
住在黄浦区的写稿小妹觉得,想要在上海这座遍布高楼的城市里找一方开阔之地,实在太难。
她曾在深夜见到过无人的外滩,对她来说,外滩是一个怎么看都不会腻的散心好去处。
还有没有别的答案?
02
我们以为在外滩找到上海人,会很困难。
确实不容易,但也没那么难。
工作日下午,小金提着一袋油面筋,和母亲出现在外滩,看起来不像游客。
小金手里的油面筋
“格是无锡油面筋,阿拉四川路上买的。”
“此地兜兜呀,差不多有靠廿年没来过了。”
小金当天休假,和母亲从杨浦出发,坐地铁到虹口足球场之后,一路走到了外滩。
十几年前,小金一家住在董家渡。曾经,一站路之外的外滩,她们是常客。
小金和妈妈
从鲁迅公园一路走到了外滩
“老早吃好夜饭,就走出来。到外滩、南京路,再回去。”
但老房子拆迁之后,她们已经太久没来过外滩了。家里的老房子一带,变成了停车场。
“格十年里向,(上海)真的变化老大的。地铁都已经十几根线了。”小金妈妈感慨道。
我们在人民英雄纪念塔附近
遇到了小曾和嬢嬢
35岁的小曾,带着71岁的嬢嬢,在人民英雄纪念塔附近拍照。
“我正好休息,天气比较好,就带家里长辈出来逛逛。”两人也住在杨浦,当天坐61路到终点站后,慢慢走到了外滩。
小曾来外滩故地重游,这是她童年生活的重要记忆。
“小时候外婆住在城隍庙,暑假我都会去住一段时间。外公会带我们来外滩逛逛。”
由于父母工作忙碌,小曾是由家里的长辈一起带大的,她和嬢嬢有着很深的感情。
小曾和嬢嬢
“其实上海很多家庭都这样,父母工作很忙,家里长辈会帮忙带孩子。”
儿时的周末,母亲会带她坐公交车途经外滩。
“从外白渡桥(坐)到外婆家里。每次经过外滩,妈妈就会指着外面对我说‘你看,这是东方明珠’,‘你看,广告牌又在刷漆’。”
1994年的电视剧《大上海出租车》中出现的外滩
有广告牌矗立在路边
“那个时候五六岁,是记忆比较容易刻在脑子里的时候。”
“还有小时候很多相册里面的照片,都是在外滩拍的。妈妈有空就会带我到外滩来,穿新衣服、拍照片。”
工作之后,小曾变得越来越忙,她上一次到外滩,还是七八年前和朋友吃饭的时候路过。外婆家的老房子,也已经拆迁20年了。
“我会常常梦到外滩,它要么特别复古,要么特别科技化。所以我要自己来走一走,再感受感受真实外滩的样子。”
这次专程带嬢嬢来外滩兜风,是她对生活方式反思的结果。
“人在年轻时候的观念,(总觉得)要多奋斗、多赚钱啊。但是因为疫情的关系,被动地把节奏给拖慢了。刚停下来的时候,也非常焦虑,觉得怎么办啊,自己改变不了什么。”
“但时间慢慢沉淀下来以后,就会有一种新的思路,觉得人还是要回到生活当中。”
她想趁着长辈身体还好的时候,多给予她们身体力行的陪伴。
“老年人其实抑郁症很多的。抑郁症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人不跟他们沟通。”(
600号我们又去了,这次看到的是
)
03
除了来怀旧,外滩更多的还是游客。
他们或许是第一次来,或许已经来过几十次。外滩承载了他们对于上海的期许,也见证了他们人生某一低落的时刻。
遇到小朱的时候
她正在拍竹筒奶茶和“三件套”
30岁的小朱,是第一次到外滩。碰到她的时候,她正在摆弄刚买的竹筒奶茶的位置,想拍到和“三件套”合体的照片。
前几日,她刚从安徽某县级市,调到公司的上海总部工作。
在闵行的宿舍安顿完,她就开始按照抖音的推荐,“打卡上海地标”。“(我还)没有去别的地方,因为觉得上海的话,外滩是必须要来的。”
她从南京东路走到外滩,看到黄浦江和对岸的摩天大楼,满是惊喜。
初来乍到的小朱
第一站就选择了外滩
“我一看,哇……挺震撼的,大城市确实繁华。”她准备外滩逛完,按照抖音的指引,坐轮渡去浦东,想拍一张三件套尽收眼底的照片,再坐轮渡返回,看夜晚灯火通明的外滩。
在小朱的语气里,我们丝毫听不出新到一个城市的忐忑,而是满满的兴奋感,元气十足。用她的话说:“满怀憧憬。”
“刚安顿好有时间,先转一转。之后就开始努力工作,挣钱啦。”
有人欢喜有人忧。
33岁的小何,一个人在外滩,双手倚靠在栏杆上,什么都不做,就看着黄浦江,若有所思。
他的形象属于外滩的异类。掩映在外滩钟声下,多是成群结队、满心欢喜之人。
小何旁边
有人在拍全家福
“你一个人?”
“对啊。我到上海办事情。”
“办好了吗?”
“没有”,他停顿了几秒回复。
“感觉是一个很难的事。”
“对。出来逛一下。”
和小何5分多种的对话里,都是这样的短句。我们问一句,他答一句。
他来自浙江义乌,刚在北京出完差,紧接着到了上海。他当天从胶州路打车到的外滩,这是他来上海常见的操作,他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外滩了。
他的手一直搭在栏杆上,留一个侧面的笑容给我们,但这笑容就像勉力维持社交形象一般,总感觉下一秒就要泄了气。
小何一直挤出侧脸微笑给我们
“你每次来上海,都会来外滩?”
“不不不不,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来……想来的时候,会来。”
“为什么心情不好的时候,想来外滩?”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不上了。”但他过了几秒,还是说了句:“喜欢这里的风景。”
这样的对话持续了近20个来回后,我们大概知道,他工作上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心里放不开,出来走走。”
而面对着黄浦江的水翻来滚去,“心里啥想法都没有了”。
他说义乌没有这样的地方,都是很拥挤、逼仄的国际商贸城。
5分钟后,我们就此道别。但没想到,走了几步路,小何绕到我们前面几米,主动和我们搭上了话。
道别后不久,小何又绕回我们眼前
希望他可以顺利渡过眼前的困境
“(我再)走一下就回去了,回朋友那里。昨天晚上住在那什么,那W(酒店)。”
2000多块一晚的江景房,足够小何看够黄浦江了。
“你还看不够吗?”
“本来回去的,事情没有搞好,然后又出来晃一圈。”
04
低落的时候来看黄浦江,是非常容易能理解的事情,在上海这样一座拥挤着高楼的城市,要找到一个足够空旷,可以卷走心中烦闷的地方,好像也就是滨江了。
对情侣来说,要找一个非室内的,可以出来走走的约会地,也会想到外滩。
小徐和小王
小徐手里提着一只很大的星黛露玩偶和一大包小玩偶,和女友小王在外滩漫步。
他们今天休息,在南京路花100多元抓了娃娃,再走到外滩来。
对他们来说,外滩并不会特意来,但如果在附近,还是挺愿意来的,“看看江景,吹吹风,挺好的。”
外滩空旷,地面平坦,也适合推一辆轮椅。
88岁的老奶奶刚出院
由子女推着来外滩看看
88岁的江苏老奶奶由四个子女推着,在外滩逛。这一天,上海像一下子跳过了春天,进入夏天一般,但老奶奶穿着毛衣,裹着棉袄。
她前段时间在长征医院住了20天,现在出院了,子女带她来外滩看一看。
当问到老太太身体情况的时候,子女们异口同声说:“好了好了。”
那提高的嗓音中,满怀着对老人家身体健康的期待。
05
兄弟姐妹几个带着年长的父母来外滩的,不在少数。
我们之前不能理解,走几步就有一个的“外滩摄影”摊位,还有谁会来拍照?
在一个摄影摊前,我们碰到了来自安徽的老苏一家。老苏的子女准备花50元,给老爷子拍张照。
在外滩,相隔几米就有一摄影小摊
还有把照片印上T恤的业务
老苏已经86岁了,人瘦削,衬衫束在军绿色的裤子里,有一种曾经当过军人的精气神。三女儿告诉我们,他没当过兵,以前在乡里上班。
“我和小妹在上海打工,这次老弟和弟妹带着老爸来上海玩。这是他第一次来,就带他来外滩。以后年龄大了,不一定能走得动了。”
摄影师帮老苏把皮带摆摆正,又指点他:“下巴收一点。”
对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拍照是个正经事,老苏挺直腰板,神情严肃。这一刻,我们生出了一丝感动,突然明白了人人都有一只手机的年代里,一张实物照片诞生的庄严仪式感。
摄影师正在给86岁的老苏拍照
“你们要不要一起来一张?”
“不用了。”姊妹俩回答摄影师。
“我来拍一张。”弟弟走了过去。在老三口中的“老弟”是最小的那个,才40多岁。
父子俩站在一起,在外滩拍了一张合照。不知道这是他们父子之间的第几次合影。
全家合影是摄影摊生意中的最高比例。
老袁和女儿、外孙一起拍了一张合影,12寸带框,也是50元。
“为什么会来外滩玩?”
“来回忆回忆过去。”
老袁是木工,2003年就来了上海,在新虹桥的建设工程中打工。后来他也在浦东上过两三年班,“现在看,变化很大。”
在上海和江浙沪的建设工作中干了10多年,2016年他回了四川。“老了,没工作了,回老家了。”
上海的发展,离不开老袁这样的建设者
他手提的袋子里是刚拍完的全家福照
让他感到骄傲的是,当年在上海厂里上班的女儿这几年发展得不错,“成了新太仓人,一家人都在太仓。”
“太仓很宜居,生活得很好。上海落户有很多规定,我们就在太仓落户了。”女儿介绍说。
他们当年在上海工作、生活了10多年,可能并没有在外滩拍一张照,这次带着第三代,一起留下了一张全家福。
外滩有着形形色色的游人
这是一次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预设的采访,做好了面对失败的准备。
但没有想到的是,采访到的每个人,都说出了来到外滩的理由。
这些理由,在一天天的琐碎日常中,很容易就划过。
但因着这些理由走到外滩,就好像变成一次有仪式感的旅行,连接着自己和这座城市,和父母长辈,和自己的人生的关系。
采访结束,我们也不可免俗地在外滩,拍下了一张工作照。
文章看到这里的你呢,最近一次去外滩,是在什么时候,是在什么心境之下,想听听你的故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