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陈诗雨(复旦大学)
3月中旬,上海安福路相关管理机构发布公告:“为配合市政道路施工,将于3月14日暂停本路段泊位停车。”不少网友为此举叫好,认为这一举措将遏制网红街区停车乱象,有人评论“安福路禁止停车,网红哭了,街坊笑了”。(3月21日 澎湃新闻)
尽管管理方在告示中明确禁停只是暂时性举措,而且主要是为了配合街道施工,舆论却出奇一致地倒向了限行措施旨在减少客流、遏制网红的误读。对小小一张告示的热议背后,折射出了一种谈网红色变、不由分说拒斥网红的流行心态,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当下,对街道的想象不应再停留在干净整齐的刻板印象上,好的城市空间治理应该为“网红”留有一隅。
“网红”已经成为城市活力的重要构成,它的语义不再局限在一个职业群体,也包含一种充满生机的商业模式。过去,谈及网红人们心中立即勾勒出追求流量、哗众取宠的印象。然而,打卡、拍照、上传,正是这样看似肤浅的行为支撑起了网红经济,拉动从线上种草到线下消费的循环。据统计,安福路每店日均客流可达到六千,国庆期间则有上万人涌入,从无名小街到游人如织,这背后离不开超四万条的小红书相关笔记、以及各个社交媒体平台的流量支持。
否认“网红”价值的同时,也就否认了多元包容的海派文化,而这正是上海一直引以为傲的城市气质。网红之所以“红”,恰恰是因为他们代表着一种个性的生活方式,或引起好奇,或引起共情。无论是停在路边颇带炫耀意味的跑车,奇装异服的年轻人,还是西装革履头戴巴拿马草帽的老克勒,看似毫不相融的元素聚集在一条小街上,像万花筒一样展现着这座城市的千万种可能,共同构成一张充满创造力与生命力的城市名片。
换句话说,不管出格的行径是不是为引关注,网红本身就是城市包容度的体现。抱着驱逐网红心态的人们,手持一顶追逐流量的道德帽子,高呼抵制,殊不知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粗暴地往城市多元性上踩了两脚。
当然,网红们造成的围观扰乱了街道行车的正常秩序,这一责任不容开脱。但将矛头仅指向网红,并不解决实际问题,而诸如“网红哭了,街坊笑了”将前者与居民生活简单对立的思维更不可取。对于街区而言,“居”与“游”从来是不可分割的。若完全拒斥网红来访,武康路-安福路这片历史悠久的衡复建筑群就仅仅是一片冷清平常的居住地。同样,若网红业态过度挤压居住需求,街区就有沦为商业步行街的风险,过重的商业气息令街区单调无趣,难以维持原有的活力。
因此,政府在此时的介入就显得至关重要。“禁停”引发的热议提示有关部门,要去看见矛盾背后各方的需求,做好平衡。禁止一令虽管理简便、见效快速,但如同这些年城市更新盛行的拆、建一样,必然有对多元需求的挤压,这也是千城一面等城市病症的根源所在。如今的安福路呼唤一种兼具温度与智慧的治理机制,创造一个既能维持居民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又能保留街道建筑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还能容纳各色文化与人士的“三重空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