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孔玲娇
【资料图】
“从码头到我们营区,要爬247级台阶。前些年,地方政府为我们修建了物资运输专用索道,现在运送物资可以从山脚下直达我们营区,大大提高了效率,为战时快速保障夯实了基础。”
▲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走访慰问驻佘山岛某部官兵。
4月18日,驻上海崇明区佘山岛某部班长潘积绪一边向记者比划着,一边细数这些年岛上的变化。备战打仗的后勤保障越来越好,官兵的日常生活供给越来越充足,驻扎海岛的责任使命也越来越光荣。
2007年12月,17岁的潘积绪应征入伍,从老家辽宁丹东来到上海市。经过3个月的新兵训练后,他乘船前往部队。
一路上巅吐了几次才到。登岛后,班长领着他参观,花了半个小时就将小岛绕了个遍。抬头看天,低头看海,潘积绪自己也没想到,在这个“三无“小岛上,他一待就是16年。
小岛位于东海、黄海以及长江口的汇合处,是一座因大陆架挤压延伸而形成于数万年前的岩石岛屿,全岛面积0.088平方公里,“实用”面积0.037平方公里,是一个无居民、无淡水、无市电的“三无”小岛。这个在茫茫大海中如一叶扁舟的小岛是我国大陆领海基点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起,某部官兵就驻守在这里。
岛上气候多变,常年多雨、雾。“雨季的时候,一个星期连下5天雨是常事,湿度特别大,经常觉得衣服晒不干,被子也是湿漉漉的。我们有的战士在岛上待了几年后,就患上了风湿病。”潘积绪讲这些的时候言语十分平常,让人完全感觉不出,这些“小事”已经对他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小岛距离大陆近20海里,岛上官兵日常用水、粮食蔬菜等生活物资都是通过船只定期补给。“因为这里天气比较恶劣,加上那时候条件有限,所以补给船不能及时过来的情况时有发生,用水困难的时候我们就接雨水来洗澡,酱油拌饭最长吃过一个星期。”没有淡水,给官兵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部队想立足自身解决却面临技术、财力等诸多困难,一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上海市崇明区委、区政府领导上岛看望官兵们,在了解到官兵日常用水全靠补给后,当即提出“在保障官兵生活上,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为此,崇明区双拥办联系了上海市有关海水淡化工程方面的企业,上岛进行海水取样,并对岛上油机发电是否能达到海水淡化设备供电标准进行了评估。其后投入近80万元,引进先进设备,在这个小岛上建成了海水淡化供给站,留下不走的淡水岛,从根本上解决了官兵饮水难问题。
▲送防疫物资上岛。
每年,崇明区委、区政府领导都带着蔬菜、水果、肉禽、鸡蛋、牛奶等慰问品,承载全区70万人民的深情厚谊上岛看望官兵们。有些蔬菜的保鲜期比较短,为了让官兵们能够经常吃到新鲜的蔬菜,崇明区农委将土壤运送上岛,开发菜地,搭建起塑料大棚,指导官兵学习种植技术。“空心菜、鸡毛菜、菠菜我们都种过,收成很不错。”官兵们的餐桌上也由此增添了很多“绿”。近几年,随着世界级生态岛的发展,崇明的绿色生态农产品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不少企业也将农产品运上岛,让官兵们品尝驻地美味。
“你看,那是我们的电信、移动和联通信号基站。”潘积绪指着信号塔说道。“前些年,我们只有移动信号,因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也因为受条件限制,信号时有时无。有时候很想家,想给家里人打电话,我就找块空地,用手机对着大海,接收外面飘过来的信号。”为了让官兵们能够畅通和外界联系,崇明区委、区政府要求相关部门一定要为官兵们搭建“信号直通车”。前线连着后方,如今,潘积绪和妻子、儿子可以畅通无阻的视频通话,虽然离家1000多公里,但隔着屏幕,也能互相诉说思念。
▲文艺演出进佘山岛。
驻扎在海岛,官兵最大的考验就是要忍受寂寞。他们每天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海水和繁重的训练任务。
2021年,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协同崇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购置了跑步机、哑铃等健身器材运往岛上,健身房在岛上“正式营业”。一到休息日,潘积绪和战友们便来到健身房“切磋”。“这么多年,除了每年两次探亲,我几乎很少出岛,休息的时候,以前是面朝大海,单调而枯燥,现在有了健身房、图书馆等文娱活动场所,感觉文化生活特别丰富。”
▲心理咨询进佘山岛。
近年来,崇明区拥军无上限,想尽一切办法保障官兵的日常训练和生活。在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候,想方设法采购抗原、消毒液、口罩等防疫物资,将小岛与病毒隔离,为部队百分之百的战斗力提供支撑。每年为海水淡化设备更换滤芯,让官兵喝上放心水。看望慰问困难官兵家庭,提供精准帮扶,解除官兵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备战打仗的动力。
▲慰问驻佘山岛困难官兵家庭。
满满的拥军情怀,让驻岛官兵在完成战备执勤、训练保障任务的同时,积极救助遇险渔民,被广大渔民誉为长江口上的“避风港”“救护神”。他们配合做好上海市水文观测和进出口船只监测任务,为上海市分忧。官兵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军队爱人民”这句忠诚诺言,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始终如星火,代代相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