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2023年4月25日,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举行,听取和讨论了关于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2022年,上海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超1.4万亿元,增长10%以上。
(资料图片)
根据报告,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持续发展,2022年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其中制造业产值从2016年958亿元提高到1850亿元,年均增长超10%。2022年全球投促大会上签约生物医药重点项目总投资额365亿元,全年新开工重大项目32个,投资金额近80亿元。
从产业生态看,上海现有生物医药直接从业人员27.8万人,拥有17所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和30多家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先后布局和建设35家生物医药领域公共服务平台。
上海全年提供2.41亿人次门急诊服务,拥有35家三甲医院、6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4家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和65家拥有临床试验资格的医疗机构。
此外,国际生物医药龙头企业集聚上海。包括辉瑞、罗氏、诺华、强生等国际TOP20药企中,有18家将中国区或研发生产总部设在上海;包括美敦力、飞利浦、GE、西门子等国际TOP20医疗器械企业中,有17家将中国区或研发生产总部设在上海。2019-2022年,规模以上生物医药工业企业数从388家增加至500家以上。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长周期的特点,上海着力推进创新药械研发上市取得突破。”报告显示,2019-2022年底,上海获批1类创新药累计16个,三类创新医疗器械首次注册获批累计23项。
与此同时,上海也从制度保障层面赋能产业更多发展机遇。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于2021年审议通过的《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目前已推动支持企业疫苗项目多点委托生产、开展特殊物品出入境联合监管等多项条款落到实处。
部分重要条款也在积极推动中,包括支持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细胞与基因治疗的研发与产业化;联合相关部门制订“新优药械”目录,推荐产品纳入国家医保、“沪惠保”等目录,打通进院应用“最后一公里”。
下阶段,上海将聚焦高端生物制品、创新化学药、高端医疗器械推进研发及产业化;做强优势强项,布局基因和细胞治疗、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重点支持潜力创新项目。
上海将建设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提升企业和医院临床对接效率;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赋能产业全生命周期,发展AI+新药研发、AI+诊疗。
上海市人大科教文卫主任委员徐建光建议,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要以关键技术攻关和高端产品研制为主线,布局建设创新设施和转化平台,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公共配套,形成生物技术药物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力,为创新药、医疗器械等产品迭代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2017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布局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产业规模从2018年1340亿元增至2022年突破3800亿元,年均增长超29%。
报告显示,上海近年来围绕核心算法、智能芯片、智能终端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展攻关并取得突破。在核心算法领域,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OpenXLab浦源”体系和“书生2.0”大模型,通用视觉能力和开源开放效应进一步提升。
上海也在布局重大项目,推动云从科技“全球创新总部”落地,其自主可控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落户上海;签约晶泰上海总部、零束银河融合智驾计算平台等25个项目,总投资近150亿元。2022年来共有166个项目签约落沪,总投资905亿元。
目前,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链优势企业集聚已超千家,涵盖基础层、技术层、产品层、应用层全栈产业链;重大应用场景也连线成面,“东海大桥自动驾驶场景”等18个场景入选工信部全国百个典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总数位列全国第一。
根据报告,未来,上海将聚焦“算法创新+场景赋能”,支持创新主体攻关突破,建设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等多层级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力争推出一批引领性成果。同时推动完善全产业链布局,构建智能计算产业链,优化行业发展生态。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金为民指出,要持续加大对三大先导产业领域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更好发挥基础研究对三大先导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毛祥东则建议,上海要形成三大产业发展优势,需紧紧依靠人才战略,一方面吸引人才安家上海,另一方面在上海各高校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力度,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