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还有一个月就要进入中、高考季。在这关键的时刻,学生们难免会产生焦虑情绪。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容面对,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松江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医师李瑾日前走进《健康智慧屋》直播间,从焦虑产生的原因、如何面对考试焦虑以及家长如何应对等方面提供了科学建议。
李瑾分析,考试焦虑是一种由特定考试情境刺激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受到个体认知判断、个性等其他身心因素的制约,表现为防御或逃避等行为,并通过各种情绪反应而产生。
“产生考试焦虑情绪时,考生首先应该学会接受。”李瑾建议,大量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考生在临考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或焦虑,这属于焦虑反应,是正常现象。适度紧张可以让考生保持兴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等,也就是说,在考试及其准备过程中,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是有必要的。但应该避免对焦虑情绪的焦虑。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目标、小步子原则、每日自我检查、去除消极暗示等方法来积极调整心态。
李瑾介绍,在这段特殊时期,学生们可以通过训练“积极暗示”来缓解焦虑。比如语言暗示,可以经常告诉自己“我能够做到”“我正在达到我的目标!学习和记忆对我来说是容易的”“我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出正确的答案”“我非常平静并充满信心”“我的记忆是灵敏的,我的头脑是强有力的”,诸如此类的暗示。此外,还有情景暗示、动作暗示、音乐暗示、食物暗示,以及行为暗示等,如经常保持微笑,走路挺胸抬头并且适度放松,不打疲劳战,多和同学、老师、家长交流,不盲目攀比……
在孩子全力冲刺的阶段,家长的支持也必不可少。李瑾建议,家长们要经常观察孩子的情绪,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情绪低落、做事时注意力分散、欲言又止等情况时,就要寻找恰当的机会及时干预,告诉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有父母的支持。要鼓励孩子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当下的想法和情感及时表达出来。此外,家长也要分析孩子的实际情况,必要时调整对孩子的期望,相信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相信孩子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相信孩子是有潜力的。李瑾强调,要对孩子的表达持肯定的态度,多听少说。这里所说的“听”不是单纯地听,还包含多种反应,父母需借助语言引导,真正“听”懂孩子想描述的事实、所持有的观念和体验到的感受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