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八年澎湃持续关注气候变化议题,此次校园巡展希望在青少年的心中种下行动的种子。澎湃新闻记者 吴佳颖 何锴(01:11)
气候变化,在青少年的心里有多遥远?
5月15日,澎湃新闻“气候变化”报道巡展暨校园行在上海协和双语学校虹桥校区开幕。本次展览为期一周,主题为“我们与气候变化的距离”。
(资料图)
校园行开幕式由澎湃新闻首席记者刘栋与协和虹桥校区学生代表、四(4)班学生费荻共同主持,二年级与四年级10个班级学生参加。协和虹桥校区副校长罗蓓蓓、澎湃新闻编委李云芳在开幕式中致辞。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刘栋与协和虹桥校区学生代表、四(4)班学生费荻共同主持。文中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何锴 吴佳颖 摄
协和虹桥校区副校长罗蓓蓓致开幕辞。
澎湃新闻编委李云芳致辞。
此次活动起源于澎湃新闻过去八年间对气候变化印记的记录。2014年起,澎湃新闻持续报道被气候变化影响的个体命运故事,探寻行动和改变的可能。2022年,全球陆地区域出现了自1850年代末人类有系统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温度,干旱、野火、暴雨和洪水频发;在中国,鄱阳湖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峻的旱情。澎湃新闻报道团队溯长江而上,记录长江口的咸潮、鄱阳湖的大旱与重庆山火的“遗迹”,发表《极值之下》专题报道,成为中国主流媒体首个从气候变化角度来全方位记录和解读去年夏天极端灾害事件的融合报道作品。此后2023年1月,澎湃新闻上线《临界点》气候变化电子月刊,持续关注该议题。
在2022年年末,澎湃新闻征集的一份气候变化公众认知调查问卷显示,在1483名认知到气候变化的受访者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不足,学校则是他们意识到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这成为此次校园行活动的由来。
开幕式中,澎湃新闻首席记者、《极值之下》与《临界点》主创人员之一刘栋为学生进行主题分享“当世界变得不一样”。刘栋以西双版纳大象迁徙、上海今年4月罕见的沙尘天气等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事件为例,向学生们讲述,气候变化早已在无声无息中来到我们身边。而气候变化的发生,是由于人类行为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急剧增加,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等到你们长大的时候,很可能就是气候变化对地球影响最严重的一段时期。”
刘栋在分享中强调,我们的选择会决定未来一代以何种方式生活。应对气候变化,每个人都可以做很小的行动,但这些行动,会带来非常大的变化。
刘栋为学生进行主题分享。
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举手与记者互动。
开幕式结束后,学生们来到学校狮楼一层大厅,在澎湃新闻记者的引导下观展。此次展览共展出包含《极值之下》等专题报道中的近30张新闻图片,展厅将循环播放纪录片、新闻视频和融媒体交互产品。
学生们观看新闻报道展。
学生们观看新闻报道展。
值得注意的是,展览现场还设置了采样板和信箱,采集学生们为气候变化采取行动的意愿,及对未来的畅想。此外,展览还设置了旧物循环架,在学生间收集和流通旧物,以及关于旧物的故事——每件旧物需要附上一份简介和寄语,介绍它的独特身世和承载的独特情感。
采样板。
一位学生给未来的自己写信。
学生们参与旧物交换。
学生们参与旧物交换。
征文活动也于15日启动,面向所有同学征集气候变化主题的创作,优秀作品有机会在澎湃新闻上发表。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19日,此后每天中午推出“快闪”活动——有一位澎湃新闻的记者或编辑驻场,进行不同主题的现场讲解,与师生交流,分享报道背后的故事,主题包括“我亲历的气候变化现场”“换个角度看世界——摄影的力量”“神奇的数据可视化”与“纪录片是什么?”。
“气候变化”报道进校园是澎湃新闻2023年推出的一档面向青少年的线下活动。在协和双语学校虹桥校区的首展之后,澎湃新闻还将不定期在各中小学巡回展演。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