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原标题:“卖崽青蛙”罚还是不罚,或许不必二选一
孔德淇
据5月14日《华商报》报道,日前,在上海街头,一只“卖崽青蛙”(身着青蛙服饰手里提着小青蛙玩偶售卖的“游商”)被城管拦截,还无奈当场褪去了“蛙皮”。相关视频在网上传播,这些“卖崽青蛙”的行为是否合法,罚还是不罚,引发大量讨论。
最近一段时间,“卖崽青蛙”成为网络上一大热门话题。这些“小青蛙”穿着青蛙服,手里拿着收款码,现身城市的街头巷尾,引来了众多市民围观,但也因违反城市管理规定,遭到执法部门驱赶。
以上海为例,根据去年实施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个人和单位禁止擅自在公共场所设摊经营、兜售物品。但是允许区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划定特定区域,在这里规定业态、规定时段,从事一些设摊经营活动。当地据此认为,“卖崽青蛙”的行为属于擅自兜售物品。
针对“卖崽青蛙”的行为,其他地方也有过相关案例,但有关部门大多摒弃了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管控,也不是露头就打的“洁癖式治理”,而是采取柔性执法手段予以解决。诸如“面壁思过”等警示教育和微罚款的方式,既让“卖崽青蛙”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合法的,敦促他们改正错误,也在规范中体现了包容和审慎。
这些案例也表明,虽然目前全国多地“地摊经济”正逐渐放开,允许街道办根据方便群众、布局合理、监管有序的原则划定摊贩经营场所,但这种放开必须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
曾经,摆地摊被视为城市形象的“累赘”,导致了噪声污染、占道经营、影响整洁等不少负面问题。如今,在推动城市“烟火气”,给这类小生意留出更多生存空间的同时,亟须有关部门创新监管方式,提高治理水平,规范和引导其合理有序发展,在追求民生效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寻求平衡。
城市治理考验善治分寸,必须精准施策,用心用情。网红“卖崽青蛙”罚还是不罚,可以不必二选一。当务之急,是在守住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的同时,下足绣花功夫,向下延伸监管触角,提高管理质效,让城市更显包容性,也更加秩序井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