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晶
5月18日,《觅游忆境——赵瑾雅玻璃艺术展》在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为期三个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90后艺术家赵瑾雅在国内的首次大型个展,也是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首次与国内青年艺术家合作。
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创作于2018年至2023年的30组玻璃雕塑作品,以及最新的水彩实验画和创作手稿等。
赵瑾雅是长春姑娘,2014年,20岁的她在中国美术学院念大二,在杭州看了一场国际玻璃展览后深受震撼,决定自己也要试一试,没想到在这个领域一做就将近10年。
2017年,年仅23岁的赵瑾雅在捷克领取国际玻璃奖项“李宾斯基”奖,成为该奖第一位中国获奖者。在国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之后,赵瑾雅又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获得了文学硕士与研究硕士学位,目前正在攻读该校的博士学位。
在这期间,赵瑾雅于2019年应邀作为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驻地艺术家;2022年,受邀至景德镇陶溪川玻璃工作室参与驻地项目;今年还将前往皮尔查克玻璃学校继续她的创作。
“这次个展可以视作我这十年艺术生涯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赵瑾雅说,玻璃是一种表达情感的理想媒介,“人经常会有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感受,你能感受到某些情绪,但无法用言语准确地表达出来。我的系列作品‘不存在的存在’,就希望表达出这样的状态。作品最外层是磨砂质感,能给人一种神秘感;也有流动的颜色、不同的造型,每个观众看到作品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
赵瑾雅说,吹制玻璃很讲逻辑,首先要想好步骤,哪怕一小步做错了,后面都没办法实现。“我做作品的失败率很高,有一件作品直到第九次才成功。”
此次展览现场,也特意展出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失败之作”。
策展人冯震霆表示,赵瑾雅的作品常常由朦胧的色彩和富有韵律的曲线构成,柔软得不像人们印象中的玻璃,甚至带来一丝陌生感。
她从早期的创作开始就惯于将各种大气现象转化为不同的颜色和形状,而被记录下来的气象或壮丽或细致,都和她个人经验和情感息息相关。
她的作品就像一个个装载着记忆的玻璃容器,各种无形之物都被具化其中。
“多年来,赵瑾雅不仅深入研究玻璃这种材料,不断打破玻璃吹制技术的边界,也在持续探索这种媒介可能的美学表达。”
据悉,赵瑾雅的作品被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英国阿尔斯特博物馆、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青岛市美术馆、捷克布拉格玻璃画廊和中国美术学院等机构收藏,并持续在国内外展出。(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
校对 | 马曼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