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枳为橙
(相关资料图)
来源:中学生听书(ID: tingshu2018)
给孩子金山银山,都不如好好陪伴他成长。
“人生一趟,遇见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一个14岁的女孩,在写下积压已久的痛苦后,从窗户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人生。
这是最近偶然刷到的一个真实故事,看完女孩留下的遗书,只觉如鲠在喉、痛心不已。
提起家人,她说: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
谈到成绩,她说:
“是我太懦弱了,不敢面对下一次语文六十多分,数学七十多分和英语八十几分。”
写到最后,她说:
“我不气你们了,我真的尽力了。”
图片来源:网络
诉说完自己的崩溃,她还不忘叮嘱家人,接奶奶过来住,少加班少熬夜,帮忙归还在图书馆借的书........
难以想象,这个孩子在一笔一划写下这些文字时,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她的父母,余生又将面临多么漫长的寒冬。
教育专家钱树云说:
“让孩子走上极端、走上绝路的绝不是孩子脆弱、不懂事、或是挫折本身,而是生无所恋的绝望。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恰是父母对孩子心理需求和精神世界的无视,以及有条件的爱,让孩子无法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世界的美好。”
一个家庭里,最忌讳的就是父母不把孩子的情绪当回事,永远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解决问题。
绳子绷得太紧会断,一个人负重过多会垮,说教用力过猛终究会适得其反。
教育路上最大的危险,就是父母跟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着干”。
01
毁掉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不停地说他
心理学有个现象叫:沙堆效应。
大意指的是,孩子们在沙滩上玩堆沙子时,沙子可以一直往上堆起来,形成一个小沙堆。
可当最后一粒沙子放上去时,沙堆会瞬间倒塌。
那个看似突然倒塌的沙堆,其实已经承载了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
人也是如此,那个你以为突然崩溃的孩子,或许在过去的很多日子里,早已承受了千斤顶的难过。
有多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只顾着发泄自己的情绪,全然没有注意到语言中隐藏的利刃。
有多少家庭,在日复一日的说教中,消磨完了亲子之间的感情,把孩子一步步推向深渊。
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句话会成为刺伤孩子内心的刀。
《茉莉的最后一天》里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
16岁的高中生林茉莉,是众人眼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大家常提到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某天夜里,茉莉突然走向阳台,毅然决然的跳了下去。
茉莉离世后,她的妈妈百思不得其解,想不明白女儿为何要这样做,直到她通过科技读取了茉莉生前的记忆,才得知了一切真相。
原来,在妈妈长期的苛责和课业的压力下,茉莉早已患上抑郁症,但她只能默默忍受。
因为在她心里,妈妈根本不在乎她的感受,只看考试成绩的好坏。
茉莉考的好时,本以为会得到妈妈的夸奖,却只等来一句:
“你不要太得意,要不是我这样盯着,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名吗......”
当茉莉稍微退步时,妈妈就会满脸失望的看着她:
“失误粗心都不是借口,我只要求一件事,就是顾好你的成绩......”
和同学闹了矛盾,她想寻求妈妈的安慰,可得到的只有一句:
“哭?你还好意思哭?”
只要碰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妈妈就会对着茉莉大发雷霆:
“我好歹也是留美的硕士,要是没有生你们,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为什么我放着教授不做,要在这里受你的气.....”
在妈妈的认知里,自己的教育理念没有半点问题,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她经常跟朋友传授经验:“养孩子就是一场投资,孩子只有书读的好,才算是成功。”
可她忘了,女儿不是没有感情的机器,茉莉渴望的东西很简单,无非是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却似乎永远无法触及。
在母女相处的每个日常中,那些毫无温度的交流,就像一根针,一次又一次刺痛着茉莉的神经,最终让她失去了希望。
教育家卢梭说:“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发脾气、讲道理和自我感动。”
可这世上有太多父母,总要等到失去一切后才明白这句话背后的意义。
究其根本,往往都是因为父母习惯于站在高处,去指责孩子的错处。
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掺杂了太多情绪的发泄,终归会忽视最根本的问题:不停地打击,给孩子造成的伤害。
和孩子相处时,学会合理沟通、换位思考、传递情绪价值,好过一味的说教。
为人父母应该明白:不要总想在言语上“赢”过孩子,要知道,悲剧里没有赢家。
02
没有松弛感的家庭,养不出幸福感强的孩子
著名心理学家布拉夫曼讲到过一个观点: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
当父母终于知道究竟是什么在折磨着他们的孩子,并努力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时,孩子的症状基本都会消失。”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总习惯把孩子当成问题去对待,把自己孩子看作养的一盆植物,看到枝叶长得不合心意时,立马动手修剪。
事实上,错误的修剪方式,只会加速植物的凋零。
听一位网友讲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上高中那会儿,一次下晚自习后,因为和一个男同学顺路,便一同结伴回家。
谁曾想,母亲一看到她和男同学有说有笑,立刻冲上来扇了她两巴掌,还训斥她不自爱。
那天夜里,母亲的吵闹声和她撕心裂肺的哭声似乎响彻了整条街,路过的同学纷纷投来目光,当时她的心就死了。
从那以后,她常常觉得同学们在背后议论自己,曾经的好友也渐渐疏远了距离,由于长期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那段心理阴影,让她如今依然活得战战兢兢,为人处世也小心翼翼。
近几年,“松弛感”和“情绪价值”这两个词一度在网上刷屏。
细想来,其实这两个词包含的正是一个家庭最舒服的状态:
父母给孩子能够提供情绪价值,家人之间相处始终保持着松弛感。
孩子不必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过度恐惧,不会因为犯了一个小错就紧张地吃不下饭、彻夜难眠,更不用为了讨好父母而不敢说出心里话。
父母用温柔和包容滋养着孩子健康长大,孩子用懂事和体贴治愈着父母缓缓前行。
漫画家蔡志忠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他常感慨,自己的耀眼成绩,离不开父母的好情绪。
年少时,蔡志忠想去专心学习喜欢的漫画,本以为父亲会指责他不务正业,但他的父亲却表示支持:“想好了吗,想好了就去做。”
一路走来,只要他遇到难题,母亲总会放下手头的事,耐心地倾听,并给予建议。
后来,他在自传里写道:“每当想起家,脑海里的第一个画面绝对是父母慈祥的笑容。”
而这些,正是家庭的松弛感带给一个人人生的价值。
一个冰冷的家,一张口就是伤害,脾气大于和气,人心渐行渐远,怨气与日俱增。
一个温暖的家,家人之间不争对错、不翻旧账,父母感情稳定,孩子也有安全感。
父母和孩子之间,因为有爱,才更应该顾及对方的情绪,考虑对方的感受,有话好好说。
有段话说的很对: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当孩子想到父母时,内心就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03
孩子到了青春期,
闭嘴是标配,陪伴是高配,共情是顶配
教育学博士陈美玲,曾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大学,令无数父母羡慕不已。
谈及培养孩子的心得,她提到了三个教育观:
1. 所谓教育,就是蹲下来听孩子说话。
2.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孩子只是父母的影子,你种下什么,就会在孩子身上收获什么。
3. 孩子并不是因为坚强就会独立,而是被好好爱过才会独立;孩子并不是因为可爱而被爱,而是因为被爱才变得可爱。
家庭教育中,你想要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就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孩子。
你希望孩子积极乐观,那就要传递给他足够多的正能量,让他在阳光下长大。
你希望孩子勇敢自信,那就要让他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永远能够大步向前。
你希望孩子理解自己的期望,那就应该先学会换位思考,去感受孩子的世界。
尤其是当孩子处于青春期时,情绪不太稳定,忧虑和惶恐时常会占满他们的内心。
这个时期,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当好引路人,做好这三件事:
一、管住嘴:改善说话方式,避免矛盾升级。
李玫瑾教授说过:
“无论你和谁发生冲突,一定要记住,一般三到五句,我说一句你顶我一句,我再说一句你再顶一句,再说下去就急了。
这时候就可以扭头走开了,三到五句,到点就停下来的才是明白人。
因为争吵已经到这种程度了,事情已经说不清了,不必再去争上下。”
有的话不确定会不会伤到孩子时,那就不要说,换一个方式去沟通。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多一点鼓励和表扬,少一点埋怨和否定,孩子才会觉得被重视,才会拥有自信心。
永远不要,用一张刀子嘴,毁了最珍贵的美好,毁了一个家的幸福。
二、常陪伴: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坚定地站在孩子身边
沟通分为两部分:合理的表达和耐心的倾听。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烦恼,长期积压在心里,就会影响身心健康。
正确的方式就是,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听一听孩子内心的声音,鼓励他说出烦恼和需求,帮助他更快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对父母有“分享欲”,家庭教育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三、能共情:尊重孩子的选择,稳定自己的心态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
父母在孩子的生命中,做好那盏明灯就好,剩下的,应该交给孩子自己完成。
就像刘瑜在给女儿的信中所说:
“你想当一个华尔街的银行家,就去努力吧,但如果你仅仅想当一个面包师,那也不错,如果你想从政,妈妈也一定支持。”
孩子终有长大的那一天,给他最好的爱,就是让他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稳定好自己的心态,无需过度焦虑,不用过多干涉。
该呵护的时候精心呵护,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才能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作家庆山曾在写给孩子的信中这样说道:
我替宇宙照顾和保管你一段时间,愿你能够因为得到过爱,而懂得爱自己、爱他人,因此得到更多的爱。
愿你遍历山河,仍觉人间值得。
给孩子金山银山,都不如好好陪伴他成长。
点亮【在看】,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平安的长大,愿每位父母都能自带光芒,照亮孩子的人生。
作者:枳为橙。本文首发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中小学免费有声平台,听海量国学经典诵读、中小学必背古诗词,百万父母的教育宝典,欢迎关注我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