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次考试我失败了,成了班上唯一一个没考上体育本科的人,读高职的我是不是没有好的未来了?”面对因高考失利痛哭流涕、陷入自我怀疑的学生,教师可以如何带领学生走出阴霾?这是多年前,上海市崇明中学党总支副书记姜企华经历的一个真实案例。在今天(5月24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举行的第十期“成长有约”活动中,姜企华就分享了一位毕业生如何在受挫后破茧重生的故事。
不同于给予学生一个肯定的答复,姜企华反问道:“什么才是你心目中美好的未来、有什么标准吗?怎样的人一定能过上你所谓的美好生活?”循循善诱之下,原本灰心丧气的学生茅塞顿开。接着,姜企华进一步开导:“假设一个人拥有一技之长、对社会有用、对家庭负责,即使不能大富大贵,他也能拥有美好生活。热爱生命、积极向上,诚实友善、敢于担责的品质并非仅仅一份好学历就能换来的。”
正是因这次敞开心扉的交谈,这名学生就读高职期间一直勤奋有加,不仅在校期间获得了出国交换的机会,后续还考取了警校,成为了一名警察,实现了职业理想。“人永远不要被眼前的失败打败,保持热爱、爱生活、爱自己、爱别人,你就可以向阳而生。”姜企华的分享赢得了台下学生的阵阵掌声。
(资料图片)
面对台下的未来教师们,姜企华谈到,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教师首先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最后,教师还要学会读懂学生心理异常的信号,主动倾听、及时纾解。
当天,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以及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蔡丹与姜企华同台分享,他们对心理健康和幸福人生的理解。
线上社牛线下社恐,这些心理特征值得关注
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有哪些值得烦恼的事情?通过调研,蔡丹总结了一些关键词。譬如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关系等。蔡丹介绍,如果将大学生们的主观幸福感按照从1-10进行打分,如今学生们的普遍得分在7分左右;而在心理压力方面,学生们给出的得分则在5分上下。“不难发现,和十年前相比,大学生们的压力感确有提升,但总体而言,大家的幸福感还是偏向积极。”蔡丹说。
当然,时代在变化,学生们的心理特点也和过去十年相比发生了一些改变。蔡丹举例,比如部分学生在线上交流时频频输出俏皮的表情包,表现得很社牛,然而转到线下社交场景中,他们又会转到社恐模式。“我发现,学生们越来越喜欢在线上和导师、同学进行沟通,也更喜欢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完成作业。”蔡丹发现,正是因为选择和渠道变得更多了,感到迷茫和困惑的学生也更多了。“比如,毕业季,不少毕业生就向我倾诉过苦恼:选择A还是选择B,哪一种才是更好的选择?再如,一些学生因为担心论文盲审结果而紧张得寝食难安。”蔡丹说,由多元选择带来的不确定感和焦虑是这几年学生遇到的普遍问题。
“作为普通人,遇到一些压力、拥有一些小烦恼其实很正常,而化解这些小情绪的方法其实并不复杂。”蔡丹举例,和好朋友、信赖的师长聊天、与闺蜜互动、击掌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就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的大作用。
遇到自身难以处理的情绪问题,大可不必强制自我消化。他尤其鼓励学生主动跨前一步,放下手机,和家人、朋友更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一些适当肢体接触,这些均能够释放多巴胺,有助于排解压力。
遇到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寻求帮助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它绝对不是一两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接纳自我,乐观积极享受生活、工作和学习,感恩日常,敬畏崇高,关爱弱小,是尊重科学,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谢斌在分享中谈到,“在我们病痛和脆弱的时候,不必硬撑,而是要去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不羞于求助。”
他举例,不久前,他的门诊里就来了一位十多岁的学生,身边并没有家长的陪同。
“原来,在和同学的交谈中,这个孩子误以为他可能有一些抑郁倾向,但父母却觉得有些小题大做,于是孩子自己来门诊求助。”谢斌说,尽管最终结果并非如此,但这个孩子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值得鼓励。
谢斌建议,每个人都重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储备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阅读心理学的科普书籍、观看线上讲座都是不错的方式。一旦遇到自身难以承受的情绪问题和压力,大家首先应当寻求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专业教师的心理评估进行预判,而后通过评估结果选择应对方式。
“比如,一些因同学矛盾、失恋而引发的情绪问题可以通过身边好友、心理教师的疏导、拨打心理热线等方式得到缓解;但涉及到双向情感障碍等问题就必须寻求更加专业的心理治疗。”他特别提醒,在寻求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务必关注相关机构的资质。比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的会员单位更加靠谱。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姜澎
图片:吴金娇/摄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