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新民网】这两年
夜市悄然火了
(资料图片)
外滩枫径、安义夜巷、大学路夜市...
但在一众“洋气”夜市面前
不少人怀念起了
曾经那个上海夜市的“顶流”
喧闹、接地气的彭浦夜市
彭浦夜市不在江湖
但江湖上一直都有它的传说
2013年底沪上大名鼎鼎的彭浦夜市因占道逼走公交而被彻底取缔无数摊贩和食客“流离失所”
而最近,不少人的朋友圈又刷起了令人激动的消息“彭浦夜市又回来了!”这让美食爱好者们又蠢蠢欲动起来
十年之后
再度归来的彭浦夜市是什么样子?此彭浦夜市还是彼彭浦夜市吗?这是个长期夜市还是短期的?
老食客:远不是当年模样,规模比想象中大
在地铁1号线彭浦新村站的附近,有个叫“中建·幸福空间”的地方,人们口中的彭浦新夜市大约十来天前,在此开张营业了。
这里距离旧日临汾路、闻喜路一带的老彭浦夜市仅一公里左右。
横亘在两栋楼宇间有个入口门栏,镶满了五颜六色的氛围彩灯,最上方紫色的“幸福夜市开业啦”七个大字在夜幕中格外醒目。
幸福夜市,是这家市区新开夜市的正式名字。
家住宝山通河路一带的赵女士曾是老彭浦夜市的常客,2000年代读大学的时候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和朋友去那里逛吃,对那些知名的摊位店铺都如数家珍,也对当时无证摊位街边占道、人声鼎沸的场面记忆犹新。
在得知这边又开了个夜市时,赵女士一度怀疑只是噱头:“现在有些地方,招商二三十个大同小异的摊位摆开一条街,就能算夜市或者集市了。就担心有人借着彭浦夜市的老名头,也想这么干!”
然而,当真正踏入幸福夜市后,这里的规模之大和人气之旺盛还是让赵女士吃了一惊:“完全不是当年彭浦夜市乱哄哄无秩序的样子,但也是真的夜市,真的热闹!”规模之大,赵女士直说一次两次逛不完,以后要多来。
天南地北美食荟萃好吃但“价格不低”
麻辣小海鲜、衢州鸭头、爆浆鸡蛋仔、飘香蜜汁烤肠、瓦红茶、东南亚烧排骨、铁柜虾滑、老成都串串香、老挝冰咖啡……
从入口进去,绕着中间绿化带的两侧“回字型”过道已经摆满了美食花车。原本以为整个夜市就是按这个形状展开,没想到“回字”走完,尽头竟然是一大块敞阔的广场,密密麻麻摆着近百架花车,一眼望不到头。
新开张的夜市吸引了数不清的远近食客。市民夏老伯买了一份厦门蚵仔煎,两个小妹摊主一个烹饪一个负责发号牌。由于排在前面的号大都离开去逛别处了,夏老伯花了几分钟就拿到了自己的那份。他常吃自家楼下一家小店的“台湾蚵仔煎”,这份“厦门蚵仔煎”多了豆芽,味道有点不一样,“稍微有点不习惯,但吃个热闹!”夏老伯乐呵呵地说。
读中学的孙子爱吃猪脑花,还一口气要吃两份,夏老伯扫码付款,一下子花出去40元,加上他自己那份18元的蚵仔煎,仅两个隔壁摊位就已经花去了58元。
“老夜市都是路边摊,那时候便宜呀。现在么和过去不好比的呀。”夏老伯虽然觉得这里的美食有点贵,但也表示接受。
“淄博烧烤”牛羊肉串18元/串、牛羊肉小串7元/串;老北京爆肚30元/份,爆肚粉18元/份;东北传统锅包肉20元/份;炒酸奶15元/份……最便宜的可能要数关东煮,1元/串。
一名带着娃在路旁大嚼淄博烤肉串的父亲表示:“虽说是夜市,如果敞开了肚皮吃,人均价格也不输给正经下馆子。”
闻喜路仍保留“美食基因”彭浦第一炸老摊主已搬离
当幸福夜市里客流滚滚之际,外侧沿街一家名为“红辣椒”的拉面馆却显得有些落寞。店招上写着这是家25年的老店,但店中仅有三五位客人在就餐。
红辣椒拉面馆,是“幸福夜市”开张后,老食客们为数不多能认得的“旧日面孔”。在老彭浦夜市所在的最热闹的闻喜路,还有另一家红辣椒拉面馆,店招上写了是20年的老店,但生意也远不如巅峰时。大众点评上,这家老店的口碑毁誉交杂。
家住彭新小区的陆阿姨说起如今的闻喜路、临汾路,大感庆幸。“取缔了当然好,当年这里多乱啊。现在我们的日子好过许多。夜市就应该圈一块地方正规地办。”
如今的闻喜路,仍保留了一些“美食基因”:旺美餐厅、沪大成麻辣小龙虾、8号饭堂……但与昔日彭浦夜市名声在外相比,现在却和沿街餐饮较多的寻常街道差别不大。短短二三十米的距离,马路两边的连锁茶饮店就包括了1点点、7分甜、蜜雪冰城、茶百道、桂桂茶、COCO六家。而在一小区之隔的临汾路,道路两侧灯光幽暗,连店铺都少见了。
在新夜市开张之际,一些彭浦夜市的老摊头又在小红书上被食客提起。有家叫“胖子飞饼炸猪排”的小吃至今被人惦记。
在离开彭浦夜市后,它历经三四次搬迁,最终落户在两三公里外的通河路107号市场内。店主张老板告诉记者,之前在辗转的年份里,租金有的六七千元,有的上万元,现在找到的这家相对便宜,每月四五千元。
“彭浦第一炸”是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临汾路692号,“彭浦胖胖炸鸡腿”已在这里开了八年。比起打包带走,老板更希望你堂吃,因为现炸出来的鸡腿才更美味。
老板并不避讳谈当年共同分享“彭浦第一炸”名号的巧玲炸鸡,“我们做了二十年,她比我们还早几年,现在好像到共康路去了。”
已经搬去共康路的巧玲炸鸡的点评网页上,还不断有食客提起曾经在彭浦夜市的回忆。
对于附近新开的那个夜市,胖胖炸鸡腿的老板也知晓,但无意加入。“那个花车太小了,就这么小。”他用手比划着。而在一旁的墙上,红底黄字写着胖胖炸鸡腿五十多种菜品名录。从“摊”变“店”十多年后,显然已不可能再简单回归一个摊位了。
冲着彭浦夜市名号
有摊主从泗泾夜市过来
老食客们都说,彭浦夜市上的“老面孔们”不见了。在一次又一次的辗转迁移中,有摊主转行、有摊主退休、有摊主“搬去远方”,寥寥几家坚守下来的则零落在方圆数公里的范围内,从远近闻名到归于平凡。
与此同时,新的摊主们奔着“彭浦夜市”的名号而来,他们带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殊气息,施展才华向着新网红迈进。
当夜幕降临,颜师傅的“呐喊脑花哥”花车前已经簇拥满了顾客。
颜师傅和伙伴身穿经典的东北红绿花袄纹T恤,戴着夸张的大金黄链子,一刻不停地为顾客们烹制香辣猪脑花。一旁的音响中播放着有节奏的“东北情”歌曲作为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
“到新的彭浦夜市一定要找这家呐喊脑花哥!太好吃了,绝不踩雷!”小红书上,交流逛夜市的体验时,多名网友不约而同地给出了推荐。与周围的摊位相比,呐喊脑花哥的花车人气也高出了一档。
颜师傅告诉记者,他是从泗泾夜市过来的。在这里开摊了十来天,生意非常好,这也让他充满了干劲。
过去的老彭浦夜市,颜师傅并没有感受过,但名声“如雷贯耳”。这次听说在彭浦一带又要开夜市,他就收拾家伙们搬过来了。
“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彭浦夜市的名头在这里,大家有这个需求。还有就是这里的摊位管理费相对低些,现在我每个月付4000多元,不像在泗泾要上万元了。”
他甚至还开了自己的社交账号,希望通过发布短视频等方式来展示自家摊位,聚拢更多新客人气。“既然做,就想做一块彭浦新夜市的招牌出来。”
至于这个夜市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摊主们都说不是短期的。“我们现在签约了3个月,因为一般3个月后摊位都会有变动,据说这个夜市至少一年起步,肯定不是那种十天半个月的。”
摆摊、夜市成了这两年的热词
而大家也发现
现在的夜市和以前的脏乱差
有了很大的改变
其实,烟火气的有序回归
离不开政策的调整
去年9月23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44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其中关于设摊不再“一禁了之”的内容最受关注,当时,网友纷纷“给上海点赞”,称此举体现民意,尽显城市“烟火气”。去年12月1日,新修订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市民许奚申提出建议,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将有关措施要求落细落实,做到疏堵结合,既让设摊管理更加规范,又让城市“烟火气”更浓厚。市绿化市容局第一时间采纳了建议,又于今年3月23日起至4月6日期间,以“我为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献一计”广泛征求建议,就如何平衡市容环境和城市烟火气收集民意、汲取民智。
从“一刀切”的禁止、取缔,到如今的“适度放开”“有序设摊”,小观曾探访上海的首尔夜市、思南夜市、周浦夜市、“森林里”夜市等,也跑了一些流动摊贩的点位,并采访了摊贩、市民、专家、管理者等多方人士,记录过期盼这份烟火气回归的都市人心声。
市民的体感:夜市是活力的载体
都说“人间烟火气,当数夜市最浓”,在这部法规的评论里,网友们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即“烟火气”。法规中对设摊经营的不再“一禁了之”,让市民读到了一种开放与包容的城市治理气度。
“童年的回忆和上海的烟火气一起回来了!”老田停好车,走进周浦夜市后感慨。天刚擦黑,周浦夜市已是人声鼎沸。步行街两面是古色古香的殿宇楼阁,中间的小摊次第排开,水果生鲜、烧烤肉串、衣服饰品、美甲、套圈、气球、鲜花……应有尽有。老田家在长宁,这次专程带着女儿小美来“赶集”。“浦东十八镇,周浦第一镇,隋唐时期这里就商贾云集了,有历史嘞!”
周浦夜市。图源:上观新闻
像老田这样专程逛夜市的市民不在少数。有人就喜欢郊区夜市驳杂的热闹感,说在这里看到了“接地气的上海”,还有摄影师专程来拍这种人间“烟火气”。你会看到,来逛夜市的人的脸上都有一种“幸福”的表情。
在上海生活打拼多年的小柳,最爱的是寿宁路小龙虾,每当小龙虾上市那一季,她就呼朋引伴去尝鲜。伴着夜市的记忆,除了碳水食肆的美味,还有一份绵长深厚的友情滋养。不少市民说,缺少了摊贩的这座城市,总觉得少了几分灵气和暖意,在小柳眼里,夜市就是一种载体,实现人与人之间更亲密的交流和从中结成的情谊,使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的森林。
夜市不仅是中老年人的乡愁,亦是年轻人的乐园。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夜市话题均为流量热帖,每个从蓬勃夜市归来的“90后”、“00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修图发朋友圈。有的甚至开启实时直播,而这些网上的流量又引来线下流量,为夜市积攒人气。有人还会总归出上海摊贩的流动地图,比如文化广场晚上10点剧目散场时,周边会有好吃的摊贩出现。
周浦夜市一角。图源:上观新闻
经济学家陆铭在《大国大城》指出,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拥有庞大的工薪阶层、中产阶级和高端人才,他们需要有人在餐饮、服饰、休闲等各方面提供服务,而这种服务是多层次的,既会去高档餐厅、购物商场消费,也会在路边摊吃个早点、夜宵,买个耳坠、短裤什么的。而后者,就是摊贩的商机。这也是为什么摊贩喜欢往北上广深跑,且喜欢到市区摆摊,因为那里的潜在客户最多。
“没有人不爱路边摊,除了周边的居民。”住在彭浦的老居民孙琴此前是彭浦夜市的投诉者。“炒河粉的摊位就在我家楼下,一直闹到凌晨4点。彭浦夜市取缔后,一下子清净了。”不过,几年之后当孙琴搬住到虹口后,她又异常怀念当年的盛景,成了夜市的支持者。“那个叫闹猛啊,活色生香!”
在几个城市居住过的刘先生发现了魔都夜市的海派特色。在上海的地摊上,你可以看到20块3条的短裤、10元一打的袜子,但也有知名品种但售价低廉的猫和狗,有名贵而性价比超高的花草,还有小众但品味不俗的精油、香膏。有人还惊喜地发现,可以淘到欧洲早古的小家具。“上海夜市就是个宝藏之地。”
记者的探访也印证了刘先生的印象。灯火璀璨的“首尔夜市”,最热闹的就是银亭路到虹莘路这段300多米长的道路。这里不仅有琳琅小吃,还有各式品种的摊铺,满足着人们的好奇心。“刚才那只柴犬是卖掉了吗?”兜了一圈过来,有顾客发现看上的那只狗已经没了。而在城市的另一端周浦夜市,老田发现,有人在卖可爱的猫,居然还是赛级水准的银渐层。“800元一只,疫苗都打过了”。摊主说。
有摊主在周浦夜市卖猫
“我们可能过于执着于洁癖式的秩序偏好,而忽视多样化的需求。”在复旦大学教授唐亚林看来,都市烟火气就是生活气、人情味、多样性,它的呈现往往是混杂的,热热闹闹的,让居民感到生活方便、便宜、有趣,这是一个城市的内生活力。
城市离不开摊贩,这是城市居民的需求决定的。唐亚林说,市井生活就似路边摊的汇集,是老百姓的日常生计之源,是就近方便、经济实惠、随看随买的日常消费品之地,也是年轻人来个小吃、发个呆、打个卡、发个照的放松之地。这在奉行管理整齐、城市整洁、规规矩矩的单一秩序美学思维下,这种往往是驱赶、被取缔的对象,但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往往也导致死气沉沉,而摊贩等夜市经济恰是激活城市活力的几个眼。
管理者的考量:活力与秩序的平衡
摆摊不再“一禁了之”,但也绝非“一放了之”。市民对法条一片叫好的同时,也有管理者透出些许忧虑,有人坦言,“烟火气”不好管,往往就变成了“火气”。
市民需求关乎“里子”,市容管理关乎“面子”。市容管理就是一本账。夜市星光灿烂,运营和管理成本并不低。一场夜市的背后,除了组织方的精心策划,还涉及多部门的联合行动。黄浦区商务委副主任项觉说,如果划定在一定区域内开夜市,需要交通部门的支持;防疫卫生工作如何做,需要卫健委给予指导;食品摊贩的证照是否齐全,需要市监管局的监督。摊贩的市容“善后”,需要街道、市容绿化部门来管,一旦有流动摊贩混入夜市,城管要来执法。
哪里可以设摊?与居民区的距离多少为好?公共市政设施是否完备?遇到交易纠纷如何调处?辐射人群是否匹配?……这都更需精细的管理体系作为支撑。
美食摊位是夜市的灵魂。图源:上观新闻
在活力与秩序之间,如何达到一种平衡?采访中,不少管理者开始从更高层面认识到“烟火气”对上海的价值。市人大代表、金山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陆永妹说,倡导有序设摊的立法导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民视角,有助于激活城市活力。在具体实施中,政府部门应该从更人性化的视角,多一些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多一份对民意的尊重。比如政府划定一块区域开夜市,但未必是老百姓喜欢的地段,这时管理者如果能够俯下身子,多听听民意,了解百姓的实际需求,再进行规划布局,这将有助于构建共治共享的夜市格局,有助于烟火气的可持续。
相比“市容”这笔账,实际上还有一笔经济账。几家夜市组办方告诉记者,市集不仅人气旺,还产生了不小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市集周边实体商户的销售,一些商场夜市更容易吸引跨圈层客流;而一些特色鲜明的园区市集,小而精的特色市集,吸引很多潮人、文艺青年来打卡,带来线下客流。天安千树市场部活动负责人范双吉说,作为主办方,就希望借助夜市的环境条件,汇聚起人流、人气。
不少管理者提到“新加坡模式”。新加坡的摊贩中心拥有完善的水电设施,通风良好,卫生有保障,政府还发补贴,让摊贩都愿意入住,街头流动摊贩也就基本消失。“新加坡的模式,就是把摊贩纳入到城市的经济和管理体系中,这对上海这般拥有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来说,值得借鉴。”
外滩枫径。图源:上观新闻
在经济学家眼里,一个没有密度和流量的地方是没有未来的。夜间经济的繁荣程度是一座城市经济开放度、活跃度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设摊的有序松绑,指向这座城市的未来。
你喜欢上海的夜市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