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宝武计划今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全面实现碳中和。图为碳博会上的中国宝武展台。本报见习记者 王竟成 摄
工业及能源的碳排放约占全国80%,是我国碳减排的主战场。正在举行的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上,工业领域的减排方案备受关注。连日来,记者在现场看到,基于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元共治的绿色制造体系,源自“上海制造”的低碳技术、产品正批量涌现,有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而为我国工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大驱动力。
政府牵头推动“数字赋绿”
(资料图片)
依靠数字化技术,促进制造业降碳——这一“数字赋绿”的模式,正是“上海制造”转型的重要经验。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宏韬在出席与碳博会同步举行的绿色低碳产业论坛时透露,通过数字化赋能产业绿色转型,“十四五”以来,上海规上工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了13.8%。与“十三五”期间该指标累计下降16.9%相对照,可以说,过去两年,“上海制造”的脱碳脚步较“十三五”又提速了。
具体来说,在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与低碳同步转型时,上海主要采取了以下3种模式。一是大力推动传统基础设施通过数字化转型,构建新能源为基础的“新基建”;二是加强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积极创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的示范工厂,构建上下游协同的绿色供应链;三是积极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出台政策措施,引导鼓励各界加强低碳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数字技术与具体行业深度融合。
事实上,根据此前上海出台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相关《实施方案》,推动“绿色数字化”与“数字绿色化”的融合,是上海打造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之一。在“十三五”期间创建100家绿色工厂的基础上,到2025年,上海将继续创建200家以上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同时还要启动创建30家“零碳工厂”、5家“零碳园区”。
行业龙头引领创新示范
创新是“双碳”的重要支撑,也是“上海制造”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碳博会上,上海的工业龙头展示了一批标杆性新技术,既为工业脱碳指路,也可带动产业链转型。
作为能源装备领域龙头,上海电气集团在碳博会上有一系列新技术首发,覆盖“风、光、储、氢”等核心环节。其中三项技术的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包括全球容量最大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叶片风轮直径达252米,单台机组每年可发电6600万度,减排5万多吨;储能领域新推出的液流电池,单堆容量达65千瓦,提前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的研发目标,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氢能领域则首发国内产氢能力最强的电解水制氢技术,单台设备每小时可制氢2500标方,是目前主流技术的2.5倍。
与上海电气集中在能源供给侧的创新不同,全球最大钢铁企业中国宝武发布了低碳制造环节的最新成果。根据我国钢铁工业特点,宝武的“碳”索聚焦于高炉——去年7月,全球首个工业级别的“全氧富氢碳循环实验高炉”在八一钢铁投运,目前项目已取得若干阶段性成果,固体燃料消耗降低30%,铁水碳排放减少21%,铁水产量增加7%。根据宝武昨天宣布的双碳路线图,今年该公司就要实现碳达峰,2035年前要实现减碳30%,到2050年,将借助工艺革命和流程再造,全面实现碳中和。
中小企业展现绿色生态优势
“上海制造”要率先走出低碳之路,除了政府推动、龙头引领外,也离不开众多中小企业。本届碳博会上亮相的中小企业案例,凸显出“上海制造”的绿色生态优势。
作为工业减排的重要手段,标杆绿色工厂、园区的建设并非大企业专利。正在打造本市化妆品行业首座“碳中和工厂”的林清轩公司,受邀在碳博会上作展示。明年工厂建成后,其电能将全部来自厂区的光伏设施;同时,通过智慧能效平台,全厂的电力消耗、绿电生产、碳排放数据等将被实时管理,确保生产过程扎实可信地实现碳中和。在嘉定,上海首座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则由中小企业绿色云图牵头打造。数据显示,未来两年,受到人工智能特别是ChatGPT应用爆发的拉动,服务器消耗的能源可能翻番。为应对挑战,绿色云图研发了将服务器泡在“水”里的液冷数据中心,在成本与传统方案相似的情况下,散热能耗可降低50%。
当然,工业减排领域中小企业更擅长的可能是低碳服务,特别是基于数字化创新的碳排放管理。碳博会也为在这一细分领域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舞台。用知名咨询机构普华永道相关负责人的话说,上海研发的低碳数字化工具,已成为赋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利器。
上海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碳足迹核算平台,将这一原本高度依赖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工作变得自动化。被中国宝武应用后,它打通了上下游30多万家供应商的碳数据,使得宝武的钢卷一下线就立即被打上“碳排放标签”。上海优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碳数据加工的强手,其自主研发的算法能对工厂所有设备的实时数据进行挖掘,找出系统中的能效短板,而后以低成本实现至少10%节能。
作者:张懿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