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波花园”原属于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通过“拆墙透绿”,变身为市民游客可以步入的口袋公园。 图/东方IC
把公园装进“口袋”,将绿色拥入怀中。口袋公园“卷”起了生态建设潮。
利用社区“边角料”花式“变废为宝”——散落街角的口袋公园背后,可看见上海建设公园城市、千园之城的愿景。记者从市绿化市容局获悉,截至目前,已有172座口袋公园纳入上海城乡公园体系。“十四五”期间,上海继续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其中,2022年、2023年新建改建60座口袋公园均被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资料图片)
彰显文化底蕴、留存城市记忆、提供健身场地……越来越多口袋公园正成为富有内涵的风景线、幸福生活的客堂间,这是公共空间建设的进阶之路,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有商有量,从建到管由百姓参与
口袋公园,顾名思义,规模较小,占地不大。相较于动辄上万平方米的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口袋公园容易选址,布局灵活;精致小巧,能为城市颜值和气质加分;功能多元,观赏、休闲、健身、娱乐样样行,周边居民给出了大大的好评。于是乎,一个个“小口袋”盛满了幸福,温暖着日常生活。
打造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居民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今年,上海提出新建改建60座口袋公园。如何让口袋公园既建在群众身边,又建在群众心头?
“桩基”要打好,底线要筑牢。口袋公园建设需要考虑多方因素:选址规划是否科学、布局设计是否合理、设施是否全龄友好……拿小朋友来说,口袋公园安不安全,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例如,场地视觉空间要通透,确保家长对儿童的监护无死角;种养的植物应避免划伤、刺伤儿童;公园设施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保护栏、柔软地垫、警示牌,等等。
口袋公园缺什么,还得听进百姓心里话。
崇明区城桥镇西门社区口袋公园今年5月投入使用,不少设计正是来源于市民的“金点子”。建设初期,城桥镇专门召开口袋公园设计方案研讨会,之后设计公司与居委会深入社区听取百姓意见。参与讨论的百姓来自各行各业,外卖小哥提出“最好有专门的电瓶车停车位”,小区里的老人提出“街角的广场有些小,能否扩大,这样可以跳跳广场舞”,还有居民提出“人行道铺设有些陈旧,能否进行翻新”……如今,百姓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已得到解决,公园内不仅鲜花绿植环绕,设施设备也全面提质升级。
▲阜新路口袋公园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要让口袋公园真正点亮城市微空间,不但在建设上要费思量,维护也得时刻在线。在越来越多的口袋公园里,“市民园长”来“巡园”成了一道风景线。周边居民担任“市民园长”,一边散步,一边揪问题、提意见建议,有效填补口袋公园的管理缺位。
“见缝插绿增绿提质”,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尽管城市里“寸土寸金”,实现绿地增长十分不易,但上海着力打造公园城市,下足功夫建设口袋公园,以“见缝插绿、增绿提质”的方式,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曾经被“藏起来”的单位附属绿地,经过提升改造,成为走得进去、坐得下来的口袋公园。这是一条被实践检验的有效路径。
坐落于徐汇区衡山路吴兴路口的“丽波花园”,开阔的镜湖草坪,加上气韵十足的历史建筑、复古的欧式喷泉和紫色系的花卉,尽显衡山路的典雅气质。这片绿色空间原本属于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
是否放开?尺度多大?对于所属单位来说,此前不是没有过犹豫。为此,市、区绿化、体育、规划等多个部门专门协商。所属单位的安全需求必须确保,因此,退界处采用墙垣花镜和林缘花镜形成软性围挡,并增设监控和电子脉冲等感应设备。最终,各方努力成就了这处宝贵的公共绿色空间。
建造口袋公园,从某种角度上说,它是一段更具挑战意味的新征程、新起点:整合盘活市中心稀缺的绿化资源,进一步践行开放、共享、融合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在此基础上,开启空间混搭模式,“公园+娱乐”“公园+健身”“公园+阅读”“公园+戏剧”……对广大市民来说,既对味又走心。
近年来,上海涌现出一大批“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如同在城市肌理上“绣花”,各具姿态。据市绿化市容局介绍,这些公园主要有3个显著特征:
植物主题特色明显。通过集中、规模化种植色叶、观花乔灌木,打造了一批“彩化”明显的口袋公园,如月季园、玉兰园、海棠园等。
文化内涵丰富。做好“公园+”,挖掘文化内涵,利用口袋公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如小桃园、商船会馆、古蜡梅园等。
绿地开放共享。口袋公园建设,坚持打开封闭绿地,走得进、看得到、摸得着。同时,配套座椅、步道、健身等相应的服务设施,提升口袋公园的社会服务水平,如华山新语绿地等。
作者:史博臻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