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将大量接入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但可再生能源的产生机制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需要储能产品在中间进行调节。
6月30日,由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澎湃科技共同主办的家园计划×抢占未来产业线下沙龙(第一期)新能源储能的商业化道路在临港新片区成功举办,与会者分享了中国储能市场近年来的发展及未来趋势,探讨储能产品的商业化路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9月上海发布《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未来能源是上海布局的五大未来产业集群之一。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将大量接入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但可再生能源的产生机制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需要储能产品在中间进行调节。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同比增长110%以上,平均储能时长约2.1小时。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同时,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占比增速明显加快,飞轮、重力、钠离子等多种储能技术也已进入工程化示范阶段。
临港集团副总经济师、临港氢能公司总经理徐海。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胡逸璠、实习生吴镇洋摄。
临港集团副总经济师、临港氢能公司总经理徐海在致辞中表示,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基础上,临港新片区产业集聚态势已初步显现,龙头项目能级高、带动效应强,临港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将于明年投产,预计年产一万台,储能规模将达到40吉瓦时。
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李向聪中表示,临港新片区发展储能具有三大优势,分别是交通、产业链以及场景。临港距离世界很近,港口资源为储能产品出口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目前已经具备完善的产业链,“相信可以不出临港组装一辆汽车、不出临港组装一个储能电池”,目前汽车企业、储能企业以及与储能相关的电力电子和材料企业集聚,代表项目有积塔国产IGBT、瞻芯电子碳化硅功率器件等,未来将规划建设储能产业园、滩涂制氢工厂,举办储能大会,发出临港储能声音。
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李向聪。
徐海透露,临港集团将充分依托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等龙头项目的带动效应,全力打造新型储能特色产业园区。未来,园区将形成“一核多点”的空间布局,建设由分布式光伏发电、园区大型储能、光储充放一体站和智能充电桩网组成的光储充放一体化场景,由隔墙售电、分布式智能电网和虚拟电厂组成的能源交易和需求响应场景,由海上风电制氢、加氢一体站、氢储能、氢发电和氢冷热电三联供组成的氢储能应用场景,并布局CCUS碳捕集技术的应用场景,实现示范场景带动、自主技术支撑、商业模式创新、高效政策赋能。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孙耀杰。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孙耀杰分享了《碳中和背景下的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趋势》。他表示,新一代能源形成的电力系统带来了很多深层次技术变革,包括供需互动,供需互动更节能,但系统更复杂。由于清洁低碳的需求,风和光未来将是主体电源,光伏成为第一大主力电源已是行业共识。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带来电网稳定性问题,带动储能规模化发展。在新型储能系统产学研方面,研究团队实现面向虚拟电厂核心技术负荷预测的突破,聚焦电力系统架构变革下电网供需互动关系发生改变、用户用能行为进一步复杂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用户用能行为视角的负荷区间预测方法。
孙耀杰从事储能科技成果转化已经超过10年,他表示,储能赛道事实上竞争很惨烈,但定位扎稳了技术扎深了,还是能走远。
沙龙圆桌环节探讨储能产品的商业化路径。
沙龙圆桌环节由宁德时代未来能源(上海)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助理钱木主持,与美克生能源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严晓、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庭阳、上海思格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张先淼、上海领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红、江苏为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监王莹,探讨储能产品的商业化路径,分享储能安全性、储能系统的客户需求、新能源和储能在工商业领域的落地、企业在临港新片区的储能布局等话题。圆桌具体内容可关注澎湃科技后续稿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