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东方的金融中心和世界第5大军港。同时它也是京沪、沪杭铁路的交汇点,长江出海口是通往内地的陆上和水上咽喉,首都南京的东部门户。因此上海是日本必攻、中国必守的战略要地。
淞沪会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根据众多国民政府高级将领的回忆,淞沪会战实际从8月14日开始),至11月12日上海沦陷结束,会战持续3个月。日寇先后投入两个军(上海派遣军、第10军),共9个师团29万人,另有400多架飞机和2个海军舰队。中国军队先后有70多个师(包含中国军队绝大部分精锐部队),70多万人,另有占中国海军2/3的70多艘舰艇(总排水量4万吨),和一半的空军(100多架飞机)投入作战。
淞沪会战日寇伤亡6万余人(有4万余人一说),中国军队伤亡30万余人。
(相关资料图)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内阁和军部预判对中国的战事可在3个月内结束,然后日本可转入对苏联进攻的军事准备。然而淞沪会战结束时的1937年11月12日,战事已经持续四个多月,日寇速战速决的预想落空。同时淞沪会战时,日寇从华北先后抽调2个师团的兵力加强上海的进攻,并将国内仅有可调动的3个师团中的2个增援上海,大大减轻了华北方向防御的压力(华北地区地势平坦,利于日寇机械化部队进攻)。因此淞沪会战虽然失利,并且损失了中国军队大部分精锐,但中国方面在战略上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开始为对日作战做准备。1936年2月,京(南京)沪区秘密成立指挥部,委任张治中为军事长官,负责京沪地区的战争准备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上海形式愈发紧张,军事委员会任命张治中为京沪警备司令。7月30日,张治中致电军事委员会,要求“自行掌握发动进攻的时机”。军事委员会认同张的先发制人的意见,但鉴于上海地区作战对全局关系巨大,遂在回电中指示“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8月7日,国民政府召开国防会议,军政部长何应钦作中央军事准备报告“将一切军事准备均由平时状态转移为战时状态”。8月10日,通过军事委员会《上海各工厂迁移内地工作案》,“保国防物资而做长期抗战军需供给之准备”。当夜组成上海工厂迁移联合委员会,着手向武汉汉口迁移。
在京沪警备司令部成立时,上海市区仅有上海保安总团及警察总队,共约3个团的兵力。为加强上海警备力量,张治中将87师、88师集结于常熟、苏州、江阴及无锡的公路、铁路附近,并制定汽车、火车运输的计划,随时可迅速将部队前送上海。同时命令一个团伪装成保安团,进驻虹口和龙华机场,另一个团伪装成宪兵进驻松江。
1937年7月29日,日本参谋本部制定《对华作战计划》,准备将战争扩大到华中地区。此时日寇在上海有正规军4000多人,另有“乡军”“义勇队”7000人。8月10日,日本召开内阁会议,确定向上海派遣部队。
8月11日夜,张治中命令第87师进驻吴淞,第88师进驻闸北、江湾,炮兵第10团1营(全团配备24门德制150毫米榴弹炮,国内仅有两个团)及炮兵第8团(配备东北兵工厂仿制150毫米榴弹炮16门)进驻真茹、大场。独立第2旅、56师集结待命。12日,京沪警备司令部撤销,改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任司令。12日晚,各部均到达指定位置。
同日,日本驻上海特别陆战队下达警戒命令,所属各部队进入阵地。
8月13日,军事委员会命令苏浙边区公署改编为第8集团军,下辖61师、55师、57师、62师、独立45旅、炮兵第2旅(欠1个团),司令张发奎。并划定苏州河至南站一线,以北为第9集团军作战区域,以南为第8集团军作战区域。
海军第1、第2舰队共计70余艘(占海军的2/3),空军共计4个大队(100余架飞机)投入淞沪战场。
8月13日,中日双方军队形成对峙。8月14日上午,中国空军主动向黄浦江敌舰轰炸,下午3时,第9集团军司令张治中下达攻击命令,第88师(孙元良部)及第87师(王敬久部)向日寇发起攻击。战至16日,突击部队多次突破日寇阵地,第87师一度突入至日海军司令部,日寇出动坦克,中国军队进攻受阻。
8月18日,日寇由旅顺增援部队(2个特别陆战队)抵达上海。19日,由日本佐世保增援的2个大队抵达上海。20至22日,第36师(宋希濂部)一路攻击前进,进至汇山码头。但日寇舰炮炮火猛烈,致使第36师无法固守占领地区,遂退回百老汇路北侧。
8月22日,日寇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抵达马鞍群岛。第3、第11师团也在马鞍群岛完成集结。23日,日寇第11师团强行登陆、进至罗店,第3师团于吴淞镇登陆。此时中国军队第18军(罗卓英部)第11、第14、第68三个师也抵达京沪地区,划归第9集团军指挥。张治中在得悉日寇增援消息后,决定暂取守势,并调动部队反击日寇登陆。此后数日,双方互有攻守,战事胶着。
9月2日,日寇将驻青岛部队抽调至上海方向,随即加强进攻。9月6日,宝山县城失守,中国守军第98师94旅583团1营全体官兵壮烈殉国。
9月11日,日本参谋本部下达命令,派遣第9、第13、第101师团,及炮兵第5旅团等部队增援上海。
此时中国统帅部也判断日寇“最近若不得逞,势必由国内不断增兵,在沿江沿海继续扩大作战区域。而中国军队在海军、空军方面处于劣势,且攻击武器远不如日寇。部队白天行动困难,后勤供给也十分困难,许多士兵在一线苦战,终日难得一餐,弹药也时常不足,影响战斗力,并造成部队伤亡过大”。因此决定逐渐转为守势。此后至11月4日,中国军队基本上处于守势作战地位。
9月14日,日寇第11师团向罗店中国守军发起攻击,并计划与随后到达的第3、第101师团于吴淞方向汇合。此时中国军队第15集团军(陈诚部)也得到第1军的加强,双方继续陷入鏖战。至9月21日,日寇第11师团在罗店未能前进一步。
9月21日,中国统帅部对第3战区的部队进行调整,左翼军由第19集团军(薛岳部)、第15集团军(罗卓英部)组成,总司令陈诚;右翼军由第8集团军(张发奎部)、第10集团军(刘建绪部)组成,总司令张发奎;第9集团军改为中路军,朱绍良任总司令兼第9集团军司令。战区司令由蒋介石兼任,顾祝同任副总司令。
日寇方面,全国17个师团中,8个师团派往华北,5个师团派往上海,1个师团留守国内,3个师团作为预备,准备对华作战。
9月22日,日寇101师团向左翼军发起进攻。战至30日,日寇第11师团向前推进3公里。
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处置中国事变纲要》,计划“通过10月间的强大攻势作战,可以迫使中国政府屈膝求和”。10月9日,日本参谋本部将第18师团(国内)、第6师团(正在华北作战)、第114师团(国内),以及第5师团一部组建第10军,调往上海方向。17日,第16师团(正在华北作战)也调往上海。
10月1日,日寇第13、第9、第101师团抵达上海,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调集第3和第9师团加强上海西南方向的进攻。至8日,第9师团突破蕴藻浜北岸阵地。鉴于战场形势危急,如日寇继续突破国军阵地,则左翼防线将陷入崩溃的境地。10月19日,以新到第21集团军(廖磊部)配合左翼军作战,于大场镇以北转入反攻。但中国军队的进展极为不顺,战至22日,日寇开始反击,中国军队先后撤退。26日,大场镇失陷。
大场镇失守,使中路军侧背受到严重威胁,第3战区令第9集团军后撤至苏州河南岸,左翼军则仍然坚守原阵地。至28日,除88师一个营(由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率领)留守四行仓库外,中国守军全部后撤。
中国军队撤至苏州河南岸后,战事更为激烈。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等人建议“淞沪会战应适可而止”,蒋介石表示同意将部队撤至吴福一线,但蒋得知“九国公约”各国将于11月3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后,便撤回先前命令,并要求各部坚守原阵地。11月4日,日寇第3师团从北新泾镇方向渡过苏州河。
同日,日寇第10军进入杭州湾。5日,第18师团从金山卫以东、第6师团从金山卫以西同时登陆。此时,蒋介石以电话征求前线总指挥陈诚的意见,陈诚认为应立即撤退,但蒋介石要求再抵抗3天。11月7日,日寇组建“华中方面军”,统一指挥上海的2个军(上海派遣军、第10军)的作战。由松井石根任总司令。
11月8日,日寇第8军在德胜港、米市渡渡过黄浦江。当晚,中国统帅部发现中国军队已处于即将被包围的危险境地。蒋介石才匆忙下令从上海撤退。由于撤退时机过晚,且命令下达手段极其落后,右翼军接到命令已是11月9日。此时部队已经陷入混乱,各级司令部对部队已经很难掌握,有些部队并没有接到撤退命令,见友邻部队撤退便自行组织撤退。由于缺乏指挥调度,几十万部队同时涌向安亭方向。拥挤在有限的一两条公路上,加之日寇飞机轰炸和后面追击,后撤部队损失极其惨重。
左翼军撤退并没有出现混乱,11月8日接到撤退命令后,薛岳命各部队依照命令逐次后撤。
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
淞沪会战中方英烈谱:
黄梅兴少将:1896年生,字敬中,广东平远人,黄埔一期毕业,时任88师264旅旅长。1937年8月14日,亲临前线指挥,不幸被日寇迫击炮集中,壮烈殉国,时年41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蔡炳炎少将:1902年生,字洁宜,安徽合肥人,黄埔一期毕业,时任第18军第67师第201旅旅长。1937年8月27日,蔡炳炎将军亲率402团两个营攻击罗店日寇,不幸中弹阵亡,以身殉国,时年35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路景荣少将:1902年生,江苏武进人,黄埔四期毕业,第98师参谋长兼583团团长。1937年9月10日在上海月浦与日寇激战中牺牲,时年35岁。
杨杰少将:1895年生,字子英,河北容城人,1895年生,黄埔四期毕业,时任第1军第1师第1旅副旅长。1937年10月11日,在淞沪会战顾家宅之役中牺牲,时年42岁。
庞汉祯少将:1901年出生,字胤宗,广西靖西县人,广西陆军讲武堂及中央军校南宁分校高级班毕业,时任第7军第170师第510旅旅长。10月23日下午3时,在陈家行指挥战斗中,被日寇火炮击中牺牲,时年36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秦霖少将:1900年生,字松涛,广西桂林人,广西陆军讲武堂毕业,时任国军第7军第171师第511旅旅长。1937年10月23日,秦霖将军在日机轰炸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官惠民少将:1906年生,字剑豪,广东曲江人,黄埔四期毕业,时任第4军第90师第270旅旅长。1937年10月28日在嘉定清水牺牲,时年31岁。
刘启文少将:1898年生,河南南阳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时任第67军第108师第322旅旅长。1937年11月8日在石湖荡与日寇激战中牺牲。
吴克仁中将:1894年生,字静山,黑龙江宁安人,满族,保定军官学校第5期炮科毕业,时任第67军军长。所辖第107、第108师是淞沪抗战中最后赶到战场的原东北军主力,1937年11月9日,吴将军在掩护上海守军撤退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吴桐岗少将:辽宁人,时任国军第67军参谋长,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松江与日寇激战中牺牲。
邓玉琢少将:1903年生,辽宁东港人,时任第67军第107师参谋长。1937年11月9日在上海松江与敌激战中牺牲。
朱之荣少将:辽宁人,时任第67军第107师第321旅旅长。1937年11月10日在上海松江与日寇激战中牺牲。
李伯蛟少将:1897年生,湖南邵阳人,时任第28军第63师第187旅旅长。1937年11月在上海金山卫阻击日寇登陆部队,激战中牺牲。
吴继光少将:1903年生,江苏盱眙人,黄埔二期毕业,时任58师174旅旅长。1937年11月11日在白鹤港与日寇激战中牺牲,时年34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