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总会在个体上有所投射。今天起,金山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推出“蹲点日记”系列报道,派出多路记者走进基层、走进现场、走进金山市民的日常生活;深入街道乡镇、工业园区、田间地头,蹲点探访金山的风土人情、社会百态、发展之困……记录下群众的所思所求,敬请关注。
第①期
(资料图片)
田山歌之困
田山歌,可以唱传统的农耕生活,也可以唱现代的城市生活。但只有真正“动”起来,田山歌的曲调才能在金山一直传唱下去,而不是成为历史的遗响。
我是一名90后,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金山卫人。此前,我就知道我的家乡有一项非遗——田山歌。但在我的印象中,这项非遗犹如一位“隐士高人”一般,只闻其名,不闻其声。我也询问过身边的同龄人,发现鲜有真正听过田山歌的人。这不禁让我心生疑惑:田山歌去哪儿了?
带着疑问,我辗转联系到了市级田山歌非遗传承人,如今已经年近八十的王海忠。
王海忠告诉我,流传在金山卫镇的田山歌,是用本地方言歌唱稻作生产和农耕生活的一种山歌形式,分为大山歌、小山歌、小调等。
聊得兴起,王海忠也现场给我哼了一小段:“唱山歌哎 春天来……洒下哎嗨咿哟……千滴汗呀……嗬……呜哇……嗬嗬嗬咿嗬嗬……呜哇……嗬嗬嗬嗬嗬喲嗬呜哇嗬嗬嗬喂哎呀 秋天来收回呀……呜哇嗨嗨万担粮哎哎”
高昂悠扬的曲调,让第一次听到田山歌的我,很是新奇。王海忠告诉我,田山歌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歌唱田间劳作的场景。在以前,传唱得十分广泛,但是随着耕作方式的改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些小调也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
“小的时候我经常能听到,村里的人一边劳作一边唱田山歌,歌词会根据当时的场景即兴发挥,非常有意思。但现在的田里早就听不到这样的歌声了,更别说即兴了。”王海忠说道。
确实,作为一种口头民间文化样式,过去的田山歌主要由群众口头创作、口耳相传为主,如今“没人唱”了,传承自然成了问题,这也是田山歌目前面临的困境。
2012年是田山歌迎来转机的一年,当时金山卫镇决定要挽救这一乡土文化,便召集了王海忠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文艺爱好者、专家,一起组成了创作班子,整理编排了名为《田山歌韵·金山卫》的歌舞情景剧。2013年,金山卫田山歌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身影出现在了全市乃至长三角其他地区的更多舞台上。
“舞台化”让田山歌开始“有人唱”了,但随着热度的下降,如今的田山歌面临着演出机会少、展示平台缺失、传播途径有限等问题。区级传承人沈红霞是田山歌演唱的领唱人,然而这几年,他登台演出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刚开始的时候活动挺多,经常有机会和大家在一起交流田山歌。但最近几年活动越来越少了,甚至一年只有一两次,以前舞台表演的道具和服装都闲置了”。
同为区级田山歌非遗传承人的陈国华,眼下还会和一样热爱田山歌的“老姐妹”一起在社区排练节目,但表演舞台却是可遇不可求。
不过几位传承人也坦言,比起没有舞台来说,没有后继之人才是田山歌传承的核心困境。以金山卫镇张桥村为例,在这里,田山歌曾备受村民喜爱,涌现出一批“民间歌唱家”。可如今,村里这种独具魅力的曲调几乎听不到了,除了一些保留唱田山歌习惯的老人外,也只有村里的非遗馆还记录着田山歌过去的辉煌和故事。
王海忠也告诉我,目前金山卫田山歌的保护以社会传承的方式为主,共有一名市级传承人和三名区级传承人,大家的年龄都不小了。作为一项长期性工程,田山歌的传承仅仅依靠几名非遗传承人显然是不够的。
非遗文化的核心始终是人,挖掘和培养新一代的田山歌传承人迫在眉睫。为了激发更多年轻人对田山歌产生兴趣,这些年,金山卫镇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田山歌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但传承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钱圩学校就是田山歌教学基地,那么在实际教唱中情况到底如何呢?我联系到了学校音乐教师、同时也是区级非遗传承人的高建飞。他坦言,确实存在一些难点:“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多,在合唱队学习曲子的时候,由于田山歌需要方言来唱,不少同学需要先学习金山方言,发音有点困难。”
不少学唱的学生也表示,虽然觉得田山歌还挺好听的,但是不了解歌词是什么意思,学起来非常困难。此外,即使是曾经真心喜爱田山歌的学生,毕业后也几乎没有继续来学唱田山歌的了。
寻找新一代的传承人、扩大受众范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说,2012年对田山歌的抢救是一场考验速度的短跑,那么眼下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就是一场耐力赛。如何让田山歌真正活下去、火起来?几位传承人也有自己的思考:
区级田山歌非遗传承人沈红霞
要多组织活动,定期一个月办个一两次,或者一个星期一次,办个学习班,寻找一些喜欢唱歌的人来传唱。最好能组建一支相对固定的队伍,这样田山歌非遗才能传承下去。
区级田山歌非遗传承人陈国华
希望能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重视,给田山歌更多机会,这样非遗才能发展下去。
区级田山歌非遗传承人高建飞
我们缺乏专业的创作曲目者,呼吁更多专业的词曲作者,加入到田山歌的创作里。
市级田山歌非遗传承人王海忠
我在2016年的时候写了四句歌词:田地不耕无收成 田歌勿唱忘干净田头老树发新芽田山歌世代永传承,这是我作为传承人的心愿,也是一种呼吁,我希望田山歌能永远发展、传承下去。
记者手记
田山歌,记录了金山卫老百姓的群体记忆和喜怒哀乐,承载着对劳动丰收的愿望和憧憬,是属于大家的文化瑰宝。在浩若烟海的中华文明中,田山歌仿佛微不足道。但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而言,它是文化之根、乡土之魂,我们和几位传承人一样,共同期待着田山歌能够尽快突破传承困境、翻开发展的新篇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