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将再度绽放黄浦江畔。今年适逢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落沪”5周年,对于持续推进人工智能高地建设的上海来说,这本身就是个重要的节点时刻。同样重要的是,当前以ChatGPT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火爆为标志,“生成”成为AI行业高热关键词,驱动新一轮技术升级与产业重构。有人说,我们或许正迎来“人工智能的大航海时代”。由此,上海需要回看过往,展望前程,从而继续以引领的姿态,迎风弄潮,“生成”未来。
(相关资料图)
厚积薄发,才可踏准“风口”
半年多来ChatGPT的风靡,引发了对大模型的狂热关注。随着产业界的不断消化,人们逐渐发现,在该领域,沪上一些企业已有布局,技术和产品也正加速走向成熟。
根据不久前科学技术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相关报告,在AI大模型方面,美国和中国处于领跑位置,其中,美国大模型数量居世界之首,中国则从2020年起快速发展,目前增长势头与美国同步。在国内,有14个省市和地区正在开展相关研发,以大模型的数量、人才储备等指标衡量,上海同北京、广东、浙江等处在第一梯队。
而在这份报告发布之前,我们已看到多个“上海创造”的大模型。其中,复旦大学于今年2月发布的对话式大语言模型MOSS系统,是国内公开发布的首个大模型。而后,商汤科技的日日新(SenseNova)模型、竹间智能的“魔力写作”、中期天气预报大模型“风乌”、上海联通的医疗大模型“Uni-talk”、达观数据的“曹植”系统等先后亮相。
观察上海这一波大模型的“发布高峰”,可以看出本地AI产业的多元与厚度。一方面,厚积薄发多年,终于踏准“风口”拿出大模型的,有高校院所、国企龙头,也有民营领军企业,以及外资研发中心“溢出”的创业者。就模型本身而言,既有能胜任多场景任务的通用产品,也包括重点成为垂直领域智能底座的创新成果。
企业不断将大模型从实验室推向市场,本市一些重点地区也行动起来,以服务和推动这一趋势。特别是徐汇区,作为上海首个人工智能发展集聚区,一方面浦江实验室等创新主体陆续发布多个业内领先的大模型,另一方面,政府层面也注重发挥大模型的牵引作用,推动数字文娱、生命健康等优势领域企业与厂商合作,让大模型赋能游戏、智能座舱、电商零售等。
持续发力,方能游刃有余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题为“智联世界,生成未来”,直接呼应了业界对AIGC和大模型的关注。过去5年,上海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打造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持续发力,取得显著成果,人工智能高地建设有高度、有厚度、有活力。由此,在面对快速迭代、不断演进的技术潮流时,整座城市才可以游刃有余。
市经济信息化委的数据显示,目前上海规模以上AI企业数已从2018年的183家增长到2022年的348家,产值从1340亿元增长到3821亿元。产业链环节既有智能芯片、传感器等基础类企业,软硬协同、大模型等技术类企业,也涌现出一批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产品类企业。随着一批行业龙头和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整个AI产业集群正逐步迈向世界级。
在空间布局上,全市人工智能基本形成“4+X”格局。4个重点地区特色鲜明——浦东张江聚焦智能产业与科创融合发展;徐汇西岸汇聚全球AI顶尖企业及科研机构;闵行马桥重点发展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临港新片区以滴水湖AI创新港为核,加快政策创新和前沿产业集聚。此外,其他各区也都发挥各自优势,打造出一批人工智能特色园区。
集聚AI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创新策源功能,这也是上海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目前,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期智研究院、浙大上海高研院等为代表的一批高端平台启动运作,开始创新“无人区”;5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17家市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一批龙头企业创新中心在沪布局,增强了产业创新供给能力。在关键技术方面,上海目前已集聚全国最多的智能芯片企业,启动运营亚洲最大的AI智算中心,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的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开放包容,让创新充分生长
在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战略发展总监张婕看来,要抓住当前AIGC驱动的产业变革机遇,必须更强调生态构建和协同创新,给予新团队、新业态、新创意充分生长的空间,让AI赋能千行百业。
实际上,在搭建AI生态系统方面,上海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以智能驾驶为例,上海迄今已向28家企业发放623张智能网联汽车路测牌照,累计开放1800公里测试道路,测试企业数、牌照发放量、开放道路里程均居全国第一。而在更多“AI+”场景中,5年来,上海先后开放3批、58个人工智能标杆应用场景,为海内外280余家企业、500余个解决方案提供落地机会。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企业很多原本并非注册在上海,但上海依然拿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厚植生态、鼓励创新的大气。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使得城市在不断为AI“新玩法”提供验证或试错窗口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对创新主体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营造生态,当然也包括完善治理体系,优化营商环境。过去5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首个地方性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实施首部人工智能省级地方性法规,建设首个地方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同时,上海通过组建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撬动千亿元资本;通过促进算法开源、算力开发、数据开放,成立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等组织,构建人工智能资源要素的高效链接……
AI的演进迭代,将我们送到了一个广泛变革时代的入口。从“生”到“成”,上海已具备持续发掘和利用AI强大动能的潜力。站在新起点,完全应该期待,未来正在生成,未来属于申城。
作者:张懿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