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到青浦练塘,沿着老朱枫公路一直向西,到俞汇塘和蚂蟥泾交界处,一大片稻田映入眼帘。那里是东厍村,滚滚稻浪左侧,一个名叫“阿特麦”的文创产业园坐落于此。走进去,里面别有洞天:有陶艺课堂,有木工作坊,有极具练塘特色的茭白叶编织工作室,甚至还有一个超大儿童乐园。
“你抬头往上看。”在儿童乐园里,上海阿特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轶昳对记者说。和多数儿童乐园的平顶不同,这个儿童乐园有着坡型屋顶,骨架用一根根硕大的工字钢支撑——这里,曾经是一个数千平方米的厂房。
【资料图】
30年前,阿特麦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所在地,是中国私营企业投资的重点区域之一,华东地区第一个私营经济开发区——上海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就在那里。近年来,伴随着练塘198地块整治,练塘镇、富民开发区及区域内相关企业也在不断推进土地减量化和老旧厂房转型。俞汇塘边,一家线材厂的厂房闲置多年后,终于找到了新定位,转型为文创产业园。
“不只是厂房、厂区在转型,我们村里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也在转型。伴随着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村里各文旅点位正和阿特麦园区互相引流,为乡村发展带来新活力。”东厍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迎春说。
来源:练塘镇
网红“经济小区”转型升级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曾诞生过一个网红经济小区。”在阿特麦园区中,陈迎春边走边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富民经济小区,就在现在的东厍村村域范围内。”
1992年,青浦县蒸淀地区(蒸淀后来并入练塘)的干部群众大胆创新,创办了华东地区首家私营经济开发区——富民经济开发区。当年7月28日,解放日报以《蒸淀私营企业投资区开发启动》为题报道了此事,称“青浦县蒸淀乡领导希望把开发区办成上海的‘小温州’”。
来源:青浦区档案局
当时的私营经济小区,指的是以“小区集中”模式为私营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和用房,以及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并在企业申办、经营过程中提供服务。“富民经济小区的开发,让当时的蒸淀地区集镇规模扩大了不少,经济也开始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光一个厍浜自然村,外来人口就有一千五百多人,比户籍人口要多近千人,农民房也很容易出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租房收入。”陈迎春告诉记者。
然而,随着沪郊粗放型制造业逐渐转型、全市198工业用地减量化逐步推进,“经济小区”的发展模式也走到了转型关口。发展至今,“经济小区”多为政府派出的从事招商引资工作的服务机构,“富民”也不例外。2021年5月,上海富民经济开发区搬到了轨交17号线淀山湖大道站附近,用两层楼面开展招商办公。至于东厍村的大片土地和厂房,则被纳入了减量化范围。
“工厂搬了,土地减量化了,村民租房收入也少了。村里固然清静了不少,但下一步要怎么走?上海裕生特种线材有限公司的厂房转型案例,给了我们启发。”陈迎春告诉记者。
上海裕科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春花告诉记者,集团旗下的上海裕生特种线材有限公司从事电线电缆制造,20世纪90年代就入驻了富民经济小区。2004年前后,公司将生产业务迁至练塘工业园区,原厂区闲置了出来。“后来,我们尝试往文化创意产业方向转型,便把旧厂区整体改造成了文创产业园,这就是现在的阿特麦文化创意产业园。”
若有若无的“工业味”成新卖点
7月末的一天,在阿特麦文化创意产业园二楼展厅里,一场艺术展览正在进行。展览的主题为“转化的隐喻”,展示的是艺术家陈清勇的新作。除了在布上、纸上作画外,艺术家还运用古青砖作为画布,将历史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元素巧妙融合,让不少参观者流连忘返。
一家原本机器声隆隆作响、车间里火花飞溅的线材厂,现在成了前沿画展的展览地,从“豪放派”变成“婉约派”,如此大的转变是如何实现的?
“概括来说,我们是先从‘制造’转向‘展示制造’,再从‘展示制造’转向纯粹的文创。在园区里走走,你能感受到一种若有若无的‘工业风’,我们在一些亲子课程设计上也会注重手工体验的内容。‘工业制造’的底子,成了我们投身文创产业的优势。”胡轶昳说。
在阿特麦园区内的儿童乐园两侧,遍布着不少工坊,包括红木雕刻、陶瓷器皿制作、木工作坊、茭白叶编织、皮具制造、烘焙工坊等,园区从青浦乃至长三角区域请来了各领域的“老法师”,通过硕大的落地窗将各种技艺的操作过程展示给游客。同时,每个工坊边几乎都有一间小型活动室,游客在欣赏“老法师”技艺的同时,还能自己上手,亲自做一把木板凳、缝一个皮钱包,还能从揉泥拉胚开始,自己做一个独一无二的小陶碗。
“我们的课程活动特别受亲子家庭欢迎。你看,这一批刚烧出来的陶瓷杯子,就是一群幼儿园小朋友亲手做的,每个造型都不同。”在陶艺工坊边,胡轶昳指着一批刚从窑里烧制出来的浅绿色陶瓷杯子说。从外形看,这批杯子制作略显粗糙,每个都是将一根泥条卷成一个马克杯的形状。“但对于孩子们来说,拥有这样一个杯子,是非常难忘的童年纪念,是自己当过一回‘小小工匠’的证明。”
胡轶昳告诉记者,暑假期间,园区平均每天都有数百个亲子家庭前去体验各类文创产品的制造。平时,园区也承接各中小学的团队活动,地方大、活动类别多的优势,让不少学校将手工艺实践活动点位选在了那里。“另外,我们是一个产业园区,也招引了一些文创类企业进来,比如电商直播公司等,为他们提供办公空间租赁等服务。园区全年开放,预计今年接待量可达50万人次。”
文创园和村里文旅点位互相引流
随着阿特麦园区的红火,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也在陈迎春脑中慢慢浮现:“到园区参加活动的亲子家庭,可以顺便到村里划划船、采采果子、住一晚民宿;反之,到村里来体验郊野趣味的游客,也可以去阿特麦园区逛逛,感受一下‘华东第一城’转型后的成果。村域内各种文旅点位互相引流,对乡村经济发展有很大助益。”
东厍村“文旅宝藏项目”不少。村里的360亩野龙果业基地,如今果肉脆嫩、清甜无比的翠冠梨正逢上市期,不少老客户宁愿驱车几十公里也要去果园里搬几箱带着露珠的鲜果;村里还有数百亩大棚花卉基地,主要生产绣球等草本花卉,可为长三角区域内的客户供货,也是市民游客欣赏花海的绝佳点位;此外,东厍村还是非遗项目“葡经”的保护传承基地,这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推拿术,治疗对象是婴幼儿、经脉生长未闭合的少年,对感冒发烧、腹泻呕吐等有奇效。
“我们也正结合东厍村的实际情况设计市民游客的参观路线,比如在参加园区内的活动之余,让市民游客到村里转转,采翠冠梨、赏花、在田间地头烤红薯、到庄严寺内欣赏古银杏、体验‘葡经’等,把村域内的文旅点位串联起来。”胡轶昳说。
陈迎春告诉记者,目前东厍村正在不断提升基础配套设施水平,让更多市民游客深度体验东厍之美。比如,村里正打造船行动线,建造特色小桥,引进新能源船只供游客乘坐,让游客能穿梭在河道上赏景。
另外,东厍村将成为青浦区倾力打造的首个民宿度假村。“目前,我们已和第三方公司签署了协议,村集体与产业方共同设立乡村发展管委会,已接洽了超过50栋闲置农宅、签约13栋民宿,改造工程即将动工,争取在明年元旦时能对外经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