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近日,闵行区融媒体中心以“我正在读的一本书”为主题,面向全区开展征文活动。
【资料图】
读《诗经·采薇》的感受
张浩
《诗经·小雅》中的一篇《采薇》,读之、诵之、吟之倍感苍茫,又有莫名的雄壮荡漾在心胸之间。
在没有参考和注释的情况下,我虽然不能完全读懂两千多年前的文字,但也能略知一二,这要感恩我们的先祖,创造出有如此惊人表现力的汉字,每一个字都带有人类初生文明的蓬勃朝气和夺目光辉。
来到两千多年前的周原,抑或沣河岸边,野豌豆苗才刚刚发芽,这大约是农历二月。一千五百年后,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述的大概就是这个时节的曼妙景色。但此时的诗人应该不在周原或沣河岸边整理农具、准备春耕,而是在遥远的西部,或者北方戍守边疆,因为异族猃狁人打了过来,诗人响应保家卫国的号召投笔从戎。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内部不稳定,才会招致外敌的入侵。我想《采薇》里的周朝不会是旭日东升的文武周公时代,最有可能是周厉王时期,或者是宣王早期,此时西周内部极其不稳定,周厉王出逃到“彘”这个地方,国家由周公家族和召公家族共同执政。厉王死后,宣王即位,国事荼蘼,主少国疑,在此情况下,发生异族入侵也不为怪。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了两千年前秦朝的竹简,其中有在外征战的将士寄回家中的两封书信。经过专家认真研究,发现这两封书信属于名叫衷、黑夫、惊的三位亲兄弟。大哥衷在家中侍奉父母,耕种土地,两位弟弟被征召入军队。这两封书信是弟弟们在前线写给家中的,估计他们后来都战死沙场,大哥将这两封书信作为最珍贵的物品随身保留,直到最后随葬入墓,体现了兄弟之间永生难忘的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采薇》中提到的“靡使归聘”,对于出征在外的将士是莫大的痛苦和悲哀。
从野豌豆苗刚刚冒出地面,到茎叶都老得无法咀嚼,从上一年的年末到这一年的十月小阳春,从家里出来打仗有一年了,还不知道什么时间可以回家。中国古代没有常备军,需要士兵的时候,大多是临时征召农民参加军队。为了这场战争,无数青壮年农民误了农时,冒着生命危险自备武器冲锋陷阵,为国捐躯也在所不辞。
《采薇》用象征兄弟情义的棠棣花起兴,带出后面惨烈的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无数中华儿女何尝不是抱着“采薇”似的忘我情怀走上战场。在大片国土相继沦丧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不仅没有被压垮,反而越战越勇。如同《采薇》中的普通士兵,虽然经历了无穷苦难,但战斗的决心依然不变。
农耕时代最重要的事情是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但在外出征只有奋勇杀敌,哪还管得了家乡的土地。虽然误了农时,但是为了抵御外侮的入侵,哪怕采食野豌豆,也要像伯夷、叔齐一样绝不屈服,这种信念和追求,支撑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不断。
《诗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那么久远的过去,我们的祖先便能将文字和语言运用得如此纯熟精准,如今,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为之自豪。
(图片由“今日闵行”授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