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真人图书馆”,聆听上纽大教职员工的成长故事;戴上面具,学习通过身体的表演去探索内心的声音;畅游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展城市行走和自然观察……
这个暑假,上海纽约大学前滩校园里,42名12-14岁的“流动儿童”度过了难忘的十天。作为上海纽约大学“朝颜少年成长计划”的参与者,他们在上纽大学生辅导员的带领下畅游上纽大前滩新校园和身处的这个城区,看见不一样的世界、遇见不一样的人生,在交流中拓展自身的社交情感潜能,认识自己,拥抱世界。
“朝颜少年成长计划”由上纽大社区参与式学习(CEL)办公室在2021年创办,其初衷是为“流动儿童”在探索自身、适应新环境、人际关系和处理情绪等方面提供帮助。今年除了继续和为流动儿童提供长期服务的太阳花社区儿童服务中心合作外,上纽大还与专为来沪务工人员和农民工群体服务的新市民生活馆(浦东新区三林镇)联动,邀请42名五到七年级的外地来沪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动儿童”)参加。这也是该校今年三月整体启用前滩新校园后,举办的第一个“流动儿童”夏令营。14名来自不同专业的上纽大本科生担任夏令营的学生辅导员,分成七组为学员提供指导与服务,每名辅导员深度支持和陪伴3个孩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纽大CEL项目主管钱春豪介绍,夏令营对营员完全免费,今年不仅保留了教育戏剧、“真人图书馆”、畅游迪士尼等环节,增加了自然导赏和城市行走等户外活动,首次尝试提供平行内容,让孩子们有更多选择自由。
有一天上午,营员们可以在自然导赏和参观校内体育设施这两项活动里二选一。一部分营员在校园里中央庭院的百年古树下集合,在上纽大大学生辅导员和复旦大学本草心社社员的带领下,观察前滩校园内外的植被覆盖种类,感受自身对新环境的适应力。与此同时,另一部分营员来到体育运动和健身中心,聆听上纽大教职工在“真人图书馆”环节讲述自身经历,并在篮球场馆里与辅导员们“一决高下”。
戏剧能调动人的深层情绪、折射人的内心,也是这次夏令营的重头戏。小花老师带领营员在面具上画下自己想要展示的情绪,戴上面具在人前表演。“面具相当于一个遮挡和缓冲,让孩子在表达时只需用到身体,再通过身体去探索内心深处的声音。”小花老师说,孩子们的表演颇具张力,这样的表演体验将帮助他们去发现内心,看见自己。
上纽大心理学助理教授崔丽弦认为,“流动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在“寻找自己是谁,未来要做什么”。这一发展阶段,正是需要“看到社会各种现象,接触各种不同类别的人群,看到不同世界”的时候。“在夏令营的每一天,营员和营员之间,营员和辅导员、工作人员、不同领域的从业者之间,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交流,这里就包含了很多社会能力和情绪能力。而将这两个能力放到教育戏剧当中,对孩子们是一种易于接受的形式,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
夏令营尾声,孩子们来到上纽大交互媒体艺术(IMA)实验室,围着一台镭射激光切割机,见证自己在电脑上设计的面具图纸变为“现实”的过程。上纽大交互媒体艺术学艺术助理教授Marcela Godoy和钱春豪在一旁帮忙加固成型的面具。看着3D切割机上的英文指令,一名营员对学生辅导员说:“我要好好学习英文,这样就能看懂这些指令,以后就能自己操作了。”
结营之际,上纽大学生辅导员于漠睿收到了孩子送来的面具“礼物”,并从留言中读到了属于他们的“真人图书馆”。有人以程序员为理想职业、有人想考上清华大学念个理工类专业……于漠睿意识到,“真正和小朋友们产生联结,用心认识每一个个体才是最重要的。”
上纽大2023届本科毕业生张雅淇,是本次夏令营学生辅导员里营地经验最丰富的学生之一。在前往哈佛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前的这个暑假,她选择留在母校参与这一项目。在她看来,上纽大的学生“以世界为课堂”,不仅专注自身学业发展,还意识到身上的社会责任。“朝颜少年成长计划”的意义在于活动本身,它种下了一颗颗理解的种子。
据悉,上纽大社区参与式学习(CEL)办公室希望把这个夏令营做成每年都办的传统项目。该校或将针对“朝颜少年成长计划”开设专门的暑期课程,以增强上纽大学生社会服务的能力。
来源:浦东发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