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中国一线近现代艺术名家有过在上海的生活经历。他们在这座城市留下的踪迹,深深影响了美术史走向,亦串联起一张群星闪耀的“海派美术地图”。意味深长的是,今天我们以“海派城市考古”之名寻访这张地图,恰与刘海粟美术馆正以全馆规模举办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文脉大展”形成一种呼应。展览中的作品、文献与城市中留存的踪迹互为对照,告诉人们开启中国绘画现代化进程的海派绘画何以了不起,又如何承载并丰满了上海的城市精神。
“这次展览不是简单的历史记忆回顾,而是学科建设的前沿发现。城市发展需要调动起城市文化资源,对重要的文化遗物、遗迹、遗址认真研究。”文脉展学术主持、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李超教授告诉记者,在上海这座城市,究竟有多少人、多少事、多少物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息息相关,聚沙成塔的数据库初步形成。在他看来,这些研究成果最终是面向未来,有待转化为智库的,从象牙塔里的独乐乐,变为社会美育的众乐乐,不仅赋能当下的创作,更将转化为文化影响力,由此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从救国到强国的现代美育路径,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资料图片)
翻看海派美术地图,土山湾画馆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两个绕不开的核心坐标。前者有着170年历史,体现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祥地的历史影响,后者至今走过110年,形成“新兴艺术策源地”教学集群及文化生态,海纳百川,承前启后,滋养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今天它们于申城的遗存,分别以位于徐家汇的土山湾博物馆与地处顺昌路的上海美专旧址的身份得以延续。至今在美专的这一旧址,还能寻到许多文化名流曾驻足留影的那座弧形楼梯。
以往人们对于土山湾画馆与上海美专的认知,多是对于西洋美术的引入,却未必知其背后深意。李超向记者坦言:“回望始自土山湾画馆的170年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文脉,可以发现从救国、兴国到强国的清晰路径。”这样一条路径在文脉展中有迹可循,并且在李超看来今天依然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美育最终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涵养,为民族想象力贡献智慧。
展出的文献揭示,百余年前的土山湾画馆已呈现中西并重的教育风格。其中有封法文信件提及中文书籍的翻译事宜,亦有字帖教导孩子中文书写。受教于土山湾画馆的周湘,于1905年编写的《最新袖珍油画诀》《最新袖珍水彩画诀》现身,呈现对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化建设的最初探索之力。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鲍薇华也告诉记者,上海美专鼎盛时期构建的美术教育体系,不仅接轨世界绘画发展学术前沿,还在努力融合民族文化特色。文脉展上即有专门板块呈现如是尝试。人们看到,中国画作为传统的本土艺术,在上海美专被第一次纳入现代教育,成为一门学科,翻开近代艺术教育重要一页。早自1920年起,上海美专就开始筹建中国画系,诸闻韵、潘天寿、钱瘦铁、王个簃等这一系科“掌门人”均出自吴昌硕门下。并且,上海美专国画系成立之始便开设书法、篆刻课程,体现诗书画印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历史之物与艺术之物的复合,深化着海派绘画的精神力量
从土山湾博物馆到顺昌路上海美专旧址一线上,汇聚着许多艺术名家的旧居,构成上海推动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一条重要干线。不少坐标都与文脉展中的展品有所关联,形成历史之物与艺术之物的复合。
复兴中路512号,一幢有着红砖外墙的四层法式花园住宅,刘海粟曾在此居住了近一甲子。据刘海粟小女儿刘蟾回忆,当年家中二楼右侧是间大会客室,墙上挂有一幅父亲年轻旅欧时临摹德拉克洛瓦的《但丁和维吉尔》。这幅作品钩沉出的刘海粟旅欧往事在展览中被再度回溯。第一次欧游期间,刘海粟在博物馆里临摹了一批西方经典名画,其中临摹的米勒《拾穗》、柯罗《珍珠少女》都现身文脉展。他也以西方绘画技法活学活用画下一批欧洲风景油画,如展出的《翡冷翠》。第二次欧游,刘海粟更是把300余件中国现代美术作品组团带到欧洲多地巡展。当年展览会现场的照片,以及刘海粟参展的中国画《秋江饮马图》《五松图》都现身文脉展。
黄宾虹在自忠路420号有着早期外廊式风格的联排住宅,一住就是30年。1929年春,上海美专聘请他为国画理论教授。他也曾为美专新创办之校刊《葱岭》题署,并撰《六法感言》刊于第二期。文脉展中不仅有文献佐证这段经历,还展出了他绘于1932年的一幅《山水》,让人们直观窥见他雄浑的积墨画风给当年的国画教育带来怎样的新气象。
丁悚旧居位于黄陂南路847弄9号,这也是其创办的“漫画会”所在地,张光宇、叶浅予、张乐平等人都常常往来于此。身为上海美专首任教务主任的丁悚,提倡写生教学理念,为美专主张的美术改良作了预备。如今有不少照片记录下美专学生户外写生课程,这些照片的拍摄者正是丁悚。而在文脉展中,写生之于上海美专也正是浓墨重彩的呈现部分。
最近,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刘海粟美术馆均推出“海派城市考古”线路,邀请人们在漫步城市中探访海派绘画脉络,感受上海的风雅与精神力量。
作者:范昕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