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丰恒在他的首席技师工作室里。(受访者供图)
(相关资料图)
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拥有冠名工作室的首席技师,从一位异乡奋斗者到获评“全国优秀农民工”,龙工(上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调度室主任邹丰恒在这个砥砺奋进的新时代,找到了人生出彩的舞台,也在一个普通的岗位上见证了“中国制造”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历程。
他是“斗王”,能吃苦、爱挑战
如果你沿着G60沪昆高速公路经过上海松江区新桥镇,一定会注意到公路北侧绵延近一公里的“钢铁方阵”。那是整齐排列的数百辆工程机械车辆,一色的黄橙色涂装,不差分毫的站位姿态,犹如训练有素、等待检阅的士兵向来往车辆列队致意。
这里就是国内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中国龙工的上海基地,整齐列队的就是龙工新下线的产品。它们将从这里走向五湖四海,而老家是革命老区福建上杭的邹丰恒则在这里工作了23年。
龙工目前在全球工程机械领域拥有重要地位,特别是装载机的销量居于全球之首。就在这样一家工程机械领军企业,老员工都知道邹丰恒有一个外号——“斗王”。
“斗”,就是装载机的铲斗,对制造工艺有很高要求。一般来说,新型号的工程机械在批量生产前会先造出几台样机,用以验证设计和性能。由于样机没有专用的设备和模具,因此生产制作极富挑战性。而在龙工,多年来样机焊接的第一人选都是邹丰恒。不管任务多复杂,凭一张图纸、一把焊枪,他就能把钢板组成部件,不仅焊缝美观,尺寸还不差分毫。“斗王”名号自此叫响。
作为全球“装载机之王”,龙工装载机上的最长焊缝纪录就是由邹丰恒保持的。那是为了制造一种铲斗能承重5吨以上负荷的大型装载机,有一道关键受力构件的焊缝长约1.2米,此前,它只能被分成二到三步来焊,不仅有碍美观,更影响强度。邹丰恒得知后,下决心“挑战不可能”。由于焊缝超长,想要一次完成焊接工序,就须连续保持一个姿势操作20分钟。当时正值盛夏,试验中的邹丰恒流汗腾不出手来擦,蚊虫叮咬没办法赶,他一次次咬牙坚持,经过多次尝试,终获成功。
他是“兄长”,带团队、帮后辈
邹丰恒说,他的原则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对职业的爱,对岗位的专,不仅体现在钻研工艺技术的热情和努力上,更包括带动更多同事、特别是年轻人,朝着成为了不起的工匠而奋进。
在焊工岗位上,邹丰恒指导过的年轻人不计其数,仅他自己手把手带教出来的徒弟就有100多人。大家都说,邹丰恒传帮带“完全没有保留”,丝毫不理会“教出徒弟饿死师傅”的古训。事实上,他知道,仅凭他一人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整个企业的能力和产品质量,关键是要形成一支队伍、一股作风。为此,他工作中以身作则,对年轻人严格要求,帮助他们快速成长。而生活中的他又非常有亲和力,把同事的事放在心上,设身处地为对方思考。哪怕如今他已成为一支上千人团队的管理者,但许多年轻焊工还是把他视为兄长,假如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都会直接找他这个“主任大哥”诉说。
2019年,在市、区相关部门支持下,“松江区首席技师邹丰恒工作室”正式授牌,邹丰恒由此可以在更高平台上,在更多资源支撑下,加快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如今,工作室已走出一支包括24位焊工技师、60多位高级焊工的工匠队伍。
高技能人才的充实,使得龙工产品的焊接质量随之出现飞跃。邹丰恒刚入行时,国产装载机的关键性能指标——无故障使用时间还只有几百小时。这些年来,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这一指标稳步提升,目前已站上5000小时,比肩甚至超过了世界上不少老牌企业。由此,过去在低端市场拼杀的国产设备也终于擦亮品牌,开始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对邹丰恒来说,有机会见证“中国制造”在海内外赢得赞誉,并在这一历史性过程中留下自己的名字,感到由衷高兴和无比自豪。
除了带领年轻人钻研工艺外,邹丰恒也将追求卓越的匠心投入到研发和创新之中。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对产品性能的熟悉,他带领同事参与优化了多个产品的关键部件,并对一部分生产模式进行重塑,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他参与研发的工厂废气治理设备和工艺,使龙工成为全国工程机械领域首家配备在线监测系统的企业,既贯彻了绿色发展理念,且当年就为企业节约成本300万元。
凭借上述成绩,邹丰恒先后获评2019年“上海市优秀农民工”、2020年“全国优秀农民工”;作为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党员,今年又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谈到出席党的二十大,邹丰恒深感责任重大。他表示,一定认真履职,把会议精神原汁原味地带回来;未来,将继续努力工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制造”进一步腾飞不断贡献力量。
作者:张懿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