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与中国有着数千年友谊的伊朗这个神秘的国度,“波斯之魅——伊朗细密画艺术展”昨天起在上海市奉贤区图书馆启幕。该展也是继在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之后举办的巡展。
本次巡展由上海艺术品博物馆和上海奉贤区图书馆联袂主办、伊朗博海艺术收藏公司协办;展览汇集了伊朗马利克国家博物馆、伊朗四十柱皇宫、伊朗礼萨•阿巴斯细密画博物馆和伊朗伊斯法罕现代艺术馆60余幅精美的细密画代表性作品,许多展品首次出国亮相。细密画,即用特别细的画笔绘制的画作,传说起源于公元3世纪中叶。细密画最早以插画的形式出现在经典的抄本中,后来也被用在扉页徽章、盒子、镜框等物件上和宝石、象牙首饰上作为装饰图案。
(资料图)
本次展览共分为四章,包括“皇朝掠影”“王书传说”“采风问俗”和“诗情画意”。
在中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和波斯伊斯兰教哈里发宫廷中,细密画被视为珍品而互相赠送、收藏和玩赏。有人说,细密画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艺术,并未在民间流行,本质是贵族艺术,“皇朝掠影”展示以皇室生活为主题的精美细密画作品。
波斯王朝的君主崇尚狩猎,在波斯国王的圆印章中,就有波斯国王猎狮的场面。其中,较为著名的便是萨珊王朝时期的巴赫拉姆五世。传说,他是一位侠义心肠、热衷于维护公平的明君。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巴赫拉姆五世在位期间大肆擢升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穆拜德的权利,并将大部分内政权力托付给了出身苏林家族的总首相米赫尔•纳尔西。公元438年,巴赫拉姆五世去世,年仅38岁。
《列王纪》由波斯诗人菲尔多西所作,又称“王书”。6世纪阿拉伯人入侵波斯后,在波斯兴起民族主义,菲尔多西用波斯语,搜集民间故事,于11世纪初成书,对波斯语发展有重大影响,与哈菲兹的抒情诗集、萨迪全集、毛拉维叙事哲理诗集是波斯文学的四大支柱。细密画艺术最早是插画艺术,而正是《列王纪》等一系列家喻户晓的波斯文学作品将波斯细密画推向创作的高潮。
图说:列王纪之鲁斯塔姆与苏赫拉布战役(礼萨·阿巴斯细密画博物馆供,1576)
波斯细密画的内容与波斯的民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往往描绘了民间最真挚、动人的故事。“采风问俗”中可以看到,萨法维时期(1501-1735)著名细密画艺术家阿夫扎尔•侯赛尼创作的一幅代表性作品,画中的焦点是一对情侣,而装饰背景则被金色的树叶遮住。这位女子在恋人的手臂上留下了爱情的“烧伤痕迹”,在萨法维王朝时期,这是情人之间真诚和忠诚的标志。
图说:恋人 (阿夫扎尔·侯赛尼作,1501-1735)
远古时代波斯人曾创作了丰富的诗歌作品,但年代久远,多已遗失。十一至十五世纪是波斯诗歌的黄金时代,涌现出大量卓越的诗人,被西方学者称为波斯的“文艺复兴”。“诗情画意”部分中可以看见,细密画作品中常见的波斯八大著名诗人。
此外,还有来自伊朗马利克国家博物馆18世纪珍藏的细密画作品、伊朗四十柱皇宫部分金碧辉煌的壁画,以伊朗伟大细密画艺术家礼萨•阿巴斯命名的细密画博物馆的典藏作品(部分独家授权高清复制)等也首次与中国的观众见面。(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