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水君。
(资料图片)
一个又土又木的设计师,今天想写一点随笔。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大家随便看看。
对比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情况,我之前心里也有一个大概的概念:
“问题发生在上海和小城市,上海的声音很容易就传播开来,然后引起重视,但是小地方的声音根本听不见。”
感触下来,事实确实如此,目前的网络上的新闻权重确实是:
北上广>大城市>小城市。
事情的结果如此,原因是什么那?
大部分人估计和我一样
第一层的想法就是“上海人发生更容易受重视是因为上海人富裕,存在地域差异和人员之间的不公平”。
我个人感觉这个想法的人应该是最多的,这也是为啥同样的事情发生的场所不同,引起的关注量完全不同。
聪敏的人也许还会继续深入一层思考:
——北上广人多!
是的,假如所有人都是一模一样的,每个人的发声概率是一样的,因为北上广人口更多,在相同的概率模式下,发声的总体的数量就会更多。
继续假设发声被重视的概率相同,都是千分之一,那么北上广深的发声被重视肯定更多。
事情还有第三层,也就是大家很少去关注的一个层次。
人与人是不同的,城市在选择人,人也在选择城市。
不同城市的人的集合就会展现出一些共性的特性,进而被大家描述出来形成特质。
就比如,上海被叫做“魔都”,北京被叫做“帝都”~
上海人更有契约精神,北京人却更加希望讲情面~
上海人更利益为上,北京人更注重人情关系~
上海人总是喜欢丑话说前面,北京人却总喜欢说话以后不办事~
再把思维转到发声上去~
大城市的发声率会高一点,不仅仅是因为年龄层次和城市选择,还存在一定的经济现象。
小地方的普通家庭可能不支持过多的发声。
因为乡镇县城中体制内工作的人,或者是公务员,或者是国企,或者是事业单位占比会比较多。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对“社交平台发声”是非常谨慎的——“乱发一条朋友圈”比“居家”更容易对他们的岗位、收入形成冲击。不但要管好自己,也要管好家属。
还看到一个大V关于前几天黑龙江大庆市一奶茶店因没有前四个字说“扫码”被勒令关店的分析。
有媒体疾呼:这不是恶化当地的营商环境吗?没有商业哪儿来财政收入?这一定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这是为难群众!这是乱作为!
但是如果更进一步,看到当地的财政报告,就知道“营商环境”对当地来说,其实并不要紧:
上面的“公共预算收入”,主体就是当地的企业税收,和营商环境有关;“上级补助收入”,主体是转移支付,也就是“财政拨款”,“国家匀过来的钱”。
两者的比例大概是1:10。我们直接点说,就算莫名其妙把封条贴满,也无非影响10%,但如果因为“积极响应”获得赏识,就能保住90%。
显然,就算都在体制内,对经济环境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它都代表着一种真实de世界。
我其实很怕自己以后被包围在自己手机电脑的“知识茧房”里,但是现在看下来,自己越来越闭塞了。
手机里面的聊天软件全是工作和同学,娱乐软件全是算法推荐的,新闻软件里面也大都被过滤过,爽点太多,辩证和底层逻辑近无。
最近写东西,没内容的时候总是要逼着自己去开阔自己的认知点,感觉自己被算法包围的没有那么紧了~
多看点无聊且无趣的东西,也许这些东西不无聊,只是算法让你感觉你对他们不感兴趣罢了。
关键词: 北上广深